法律

整体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益

  摘要:面对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又突出的新情况,以及运输财务体制改革后的新要求,武汉铁路分局从整体上探索运输组织最优化、运输效益最大化的路子。通过抓好运用车和卸车,挖掘空车和线路通过能力的潜力,压缩货车周转时间、提高机车日产量等措施,不仅在挖潜提效、增收节支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对新形势下运输组织的管理思想、方式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武汉铁路分局认真贯彻铁道部、铁路局部署,从整体上探索运输组织最优化、运输效益最大化的路子,实现了数量指标与效率指标、生产任务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1、抓好运用车和卸车,整体优化运输秩序

  武汉铁路分局处在运输繁忙的京广线中段,具有“两大两小”(北边接车能力大,中间枢纽保有量大;南边交车能力小,西边回旋余地小),以及“卸大于装”的特点。要掌握运输主动权,首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运输秩序。而保证运输秩序的关键,一是运用车,二是卸车,只有抓好运用车和卸车,运输才会畅通,才能盘活整个车流,扩大运输再生产的能力。

  为控制好运用车,必须以月度运用车计划为基准,抓好车辆快速移动,组织好分界口多交车,调整好装车去向,必要时不惜加大机车投入,停止部分施工,始终保持运用车控制在月计划波动范围以内。为争取卸车主动,分局还把卸车调整、工作车输送和夜间卸车作为重点,定出硬性指标,规定第一班卸车和工作车输送比重分别要达到48%和50%,同时,加大奖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超卸车奖励基数,对夜卸率单独进行考核,收到了明显的效果。2001年,分局18:00待卸车比上年下降了5.5%,日均卸车上升了7.5%。

  2、挖掘空车和线路通过能力,整体优化运输能力

  运输能力具有时效性和不可贮存性的特点,用好了是效益,浪费了价值为零。在实际工作中,武汉铁路分局把扩大空车和线路通过能力作为主攻目标,坚持组织挖潜与联劳挖潜双管齐下,对缓解能力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

  (1)组织挖潜。一是抓交车质量,鼓励编组站利用牵引定数波动尾数,编开“满轴”、“满吨”优质列车;规定中间站、区段站加开的列车,必须满轴交口;京广南线电化开通后,蒲圻口下行ss6b型机车一律组织开行4000t列车。二是灵活组织车种代用,2001年铁路分局组织杂型车和自备车装车占总装车数的23.7%。三是武九线成功进行夜间换岔施工,缓解了阶段性能力紧张与施工要点的矛盾。

  (2)联劳挖潜。突出解决好设备故障、调度不当、配合失调问题。从2000年起,计划3年内坚持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设备补强,强化设备基础,提高运输能力;通过严格控制人为造成待解、待编、待检、待送、待装、待卸,以及等计划、等信号、等股道等非固定的中断时间,努力减少各级调度人员的人为指挥失误;通过强化联劳协作,加强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和机车乘务员之间的联系,让乘务员跑“明白车”,减少各工种、工序间的空费时间。

  3、紧盯货车周转时间和机车日产量,整体优化运输支出

  货车周转时间和机车日产量是直接反映车辆和机车运用效率的“晴雨表”。这两项指标完成得好,机车车辆运用效率就高,计费货车的占用和机车的投入就会减少,生产中的成本支出就能够得到有效压缩。在日常运输组织中,铁路分局紧盯“两项指标”,带动了机车车辆运用效率、效益的提高,2001年,因少投入机车车辆节约运输成本支出近5000万元。

  (1)压缩货车周转时间,重点抓好4个环节。①抓源头。大力组织编开直达列车和成组直达列车,适时调整车流径路和列车编组计划,从优化运输方案入手提高效率。②抓关键。在武昌南和江岸西编组站推行“辆单价”工效挂钩清算模式,调动了编组站多接车、多开车、提高解编效率的积极性。③抓薄弱环节。为加速中间站车辆的收集,对中间站挂车的机车号码、挂车站、车数等内容,调度所从日(班)计划上予以落实,并加强检查督促。④抓死角死面。把非合理因素车辆占用作为控制重点,对路用车超时占用,整倒装、故障车积压待处理等“五车”,强化归口管理,实行联锁控制,并反映在分局日生产简报上,做到动态掌握、及时处理。

  (2)提高机车日产量。①将武九线货运机车交路由庐山——武昌东延伸到武昌南,日均节省机车1.5台左右,机车日车公里上升9%;②在调度所内部实行武大线、漯河——平顶山间、江岸西——武昌南间机车使用考核办法,与调度员个人、班(组)劳动竞赛挂钩,提高管内机车运用效率。

  4、提高接车和装车,整体优化运输结构

  从2001年起,旅客周转量不再清算收入,货运周转量成为铁路分局清算营业收入主要来源,是分局实现经营目标的关键。因此,提高运输效益,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接车和装车“两个效益”。强化“接车就是效益”,全力敞口接重,千方百计增加货运周转量。2001年分界口接重比计划累计多接13.8万车,相当于增加周转量28亿t·km,多清算收入7456万元。

  由于接车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铁路分局把提高效益的着力点放在装车组织上,通过优化运力配置,改善运输结构,增加装车的“含金量”。针对管内货源去向、分布、结构不均衡的特点,在货源充足、能力紧张的时段、地区和去向上,重抓质量兼顾数量;货源不足、能力富余时,重抓数量兼顾质量。配车原则,界定“远运程”、“高运价率”、“高附加值”的含义。同时,运力配置做到五个结合,即:与保重点结合,与市场信誉结合,与效益结合,与均衡、效率结合,与挖掘潜力结合。在日常组织中,认真执行运力配置原则,加大了增收提效的力度。一是对重点运输给予大力倾斜;二是积极组织远运程、高运价率、高附加值物资装车;三是加强北上河沙顺路捎脚运输;四是为增加换算周转量,扩大管内和交口的煤炭、矿石装车。通过以上措施,2001年,煤炭运输完成计划的106.8%,增加运量140万t,装运高附加值物资5万多车,全年蒲圻口、东龙口装车分别比上年增长8.9%和19.8%。

  5、实现运输组织整体优化的几点思考

  (1)坚持效益观念。为适应运输工作的新形势,武汉铁路分局提出强化“三种观念”,即:珍惜能力的观念,以质取胜的观念和投入产出的观念。就是不仅要盯住运输计划指标,还要关注成本指标和财务清算收入指标;不能只满足数量指标的完成,更要注重分析效率指标的好坏、能力利用的高低和机车车辆投入的多少。形成人人算收入、算成本和算效益,保证经营目标完成的良好局面。

  (2)强化基础工作。武汉铁路分局把强化基础工作作为改善运输组织的切入点,坚持全过程强化,全方位提高。通过加强运输计划管理,提高了运输计划编制质量和兑现率;通过加强运输信息管理,为提高运输组织水平提供了依据;通过狠抓客车正点、严格运输纪律,创造了良好的运输环境。事实说明,运输基础工作是安全的保证、是效率的源头、是效益的前提。什么时候强化了基础,运输就会主动,效率、效益就会提高。

  (3)发挥机制作用。武汉铁路分局在强化日常运输组织的同时,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了调度所收入和发送吨“双挂”、运用车和机车节支“双考核”奖罚办法,对主要编组站实行按完成办理车数实行辆单价清算超产工资,完善内部模拟市场的运用车联锁考核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运行对挖潜提效、增收节支起到强烈导向作用。运输调度部门和基层站段结合实际,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内部考核、竞赛办法,把任务和压力一贯到底,把奖励和罚款直接落实到个人,激活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动力。调度人员把更经济、更高效的调度指挥作为自觉的、刻意追求的目标;编组站职工主动争活干,彻底解决了计划难下、机车难动、言语难听的惯性问题,从而把挖潜提效、增收节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4)注重均衡,提高综合效益。日常运输组织中,铁路分局牢固抓住车流调整这一关键环节,加强装车调整,防止了车流波动,提高了运输组织效能;并通过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运输与施工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现了运输均衡发展,虽然为完成排空、突运煤炭、施工等任务使眼前的运输效益受了一些损失,但为武汉铁路分局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更大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