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际经贸十大新闻
2011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从国内看,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为筛选出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新闻事件、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世界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参加评选的评委们在认真比较、反复推敲备选新闻后,提出修改建议,并投下选票。通过对选票和修改建议的汇总,最终评选出2011年国内十大经济新闻和国际十大经济新闻。
评选出的国际十大经济新闻是(按新闻发生时间顺序排列):
1、G20寻求破解全球经济失衡之道
2月19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G20)在巴黎就建立衡量全球经济失衡指标达成共识,同意就各指标评估方法制定方针,通过国际多边合作缩小全球经济过度失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银行在《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今明两年将延续“南高北低”双速复苏局面。
2、日本九级强震引发多重灾难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估算,地震造成的基础设施和企业设备直接损失在16万亿日元(约合2000亿美元)至25万亿日元(约合3100亿美元)之间。而福岛核事故的各类损失难以计算,日本政府预测仅福岛第一核电站废堆费用就需1.5万亿日元。全球汽车、精密仪器、电子消费等行业的供应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3、欧债危机深度恶化
2011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深度恶化,重灾国形势岌岌可危,甚至波及到欧元的存亡。希、意、西、葡、爱五个受援国政坛生变,首脑全部换人,法、德等核心国家的“感染”迹象更加明显,欧洲金融业也告急,德克夏银行被拆分,预示着欧债危机正在迈向一场灾难性的信贷危机。为抑制危机蔓延,3月24日欧盟春季峰会通过了“欧洲稳定机制”等一整套全面应对方案。12月初,欧盟各国领导人又同意缔结新条约,以强化财政纪律,避免债务危机重演。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换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28日宣布,法国财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新任总裁。她是IMF历史上第11位总裁,也是该机构首位女性掌门人。7月5日,拉加德正式就任。前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因在美国涉嫌性侵犯被捕,于5月中旬提出辞职,后美国检方因证据不足宣布撤诉。
5、美国首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
在民主、共和两党经过漫长协商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分别于8月1日和2日投票通过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总统奥巴马随后签署法案。但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还是在8月5日,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降至AA+,前景展望定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11月28日,另一评级机构惠誉也将美国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降至负面。
6、“占领”活动由华尔街蔓延至欧洲
9月17日,美国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自称“代表99%”的示威者抗议华尔街金融机构贪婪腐败,批评美国政府经济治理能力不足导致美国民众陷入经济困境。随后,“占领”活动席卷全美多个城镇并扩散到英、德等欧洲国家,西方国家体制弊端遭到拷问。
7、美联储实施“扭转操作”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21日宣布,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将采取“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OT),延长所持美国国债期限。同时,美联储通过此举避免了再次推出颇有争议的量化宽松(QE)政策。因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上陆续放弃“紧缩”立场,降息已成大势所趋。
8、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去世
美国苹果公司10月5日宣布,该公司创始人之一、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享年56岁。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乔布斯称作“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苹果iPad2目前是世界最畅销的触屏平板电脑,占据此类产品全球市场六成份额。今年5月,苹果公司首次成为全球最具价值品牌,8月其市值一度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上市值第一大公司。
9、德班气候大会决议艰难降生
12月11日清晨,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代表经过数十小时“加时冲刺”,终于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和2020年后减排的安排四方面内容达成协议。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任务艰巨。
10、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八次部长级会议12月16日在日内瓦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18年入世历程由此画上句号。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力量,俄罗斯加入WTO将令世贸组织覆盖全球98%的国际贸易,并为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建设和国际贸易发展创造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