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我国外贸战略
协调和改善我国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相关政策,以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会使经济全球化暂时出现一些调整,但是从长期看,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多边贸易全球化和区域贸易合作将会蓬勃发展,基于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制造业全球化和国际产业之间的转移仍将深入发展,服务外包和重化工产业重组将是发达国家下一步产业转移的重点。
因此,在入世10周年的新起点上,今后30年对于中国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将面临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也是我国外贸战略的重大调整和转型期。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欧美等发达贸易强国相比,在出口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创新能力以及人均贸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从现在起今后30年将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新阶段。
最近商务部研究院公布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未来2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即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而在第二个10年即到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我国正面临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这是重大战略目标的转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全球经济格局乃至全球政治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
在要素禀赋中,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丰富方面,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优势不如其他贸易伙伴,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在同贸易伙伴的国际分工上,中国的绝大多数产业仍处在低端分工位次上,在中高端分工位次上,中国产品或生产环节一般不具有竞争优势。
因此,要想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全球化发展获得发展机遇,就必须通过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的调整,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既要在保持已经获得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已经形成的世界贸易格局的基础上,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又要通过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的调整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提高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外贸发展协调性、提高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能力,促进我国真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转变。
从粗放型贸易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贸易发展方式转型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模仿型经济、粗放型经济。现在,我国正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即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造型经济,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与之相应的,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也将实现从粗放型贸易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贸易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这是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累积效应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是我国贸易发展方式和贸易战略最重要的调整。
我国长期粗放式数量型的贸易扩张在给我国带来外贸出口高速发展态势的同时,也使我国现在和将来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减少,即要用更多的实物产品来实现原来的价值量,降低了国民福利。二是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中同类产品、同类产业的竞争,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三是我国长期处于中低端的国际市场,即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不利于改善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谈判地位。
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一国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作出的选择。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从粗放型贸易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贸易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和外贸经过一段高度发展时期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是保持我国经济和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选择。
从出口导向型向竞争优势导向型转型
竞争优势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是将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结构创新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新途径,实现一国出口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的发展模式。
未来30年中国要实现外贸从规模速度的数量变化向质量效益的质的飞跃,就必须将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国从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向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转型,这也应当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转型的终极目标。
客观地说,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等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作出的正确选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正逐步取代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和资本流动正在逐步弱化以国家为主导的要素和资本流动,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提高出口竞争力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外贸和吸引投资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的长期趋势影响下和中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出口导向型模式正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
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转型,是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转变。在未来30年中国向竞争优势导向战略转变的过程中,要协调和改善我国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相关政策,以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注重提高服务贸易比重转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将服务品转变为可贸易的商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而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服务贸易出口,也成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国际地位、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相对于货物贸易,中国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中国目前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当中仍居于弱势地位。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使用的生产部门,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2005~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571亿美元增长到2868亿美元,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但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仍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出口的比重维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
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和高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今后中国要加快发展和优化服务贸易,以国内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改善服务贸易结构,在扩大传统服务贸易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从以低端要素集成品向高端要素集成品转型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层次还主要以低端要素集成品为主。首先,在工业生产中,装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要素密集使用的产业,由于我国不具备这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产品不具有竞争力,出口产品中,成套大型机械设备等产品中高端工业制成品比重还很小。其次,在加工制造业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产品要素组合集成的报酬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低。
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改善资本品进口结构,加大技术引进并强化自主创新和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中的分工地位,改善一般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还要加快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有效方式,是全球化趋势下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加工贸易调整方向是既要保持中国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又要促进加工贸易向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延伸和发展,提升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总之,推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从低端要素集成品向高端要素集成品转型,是实现我国贸易强国战略目标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应该成为我国贸易转型的战略选择。
从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到多元化市场空间结构转变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中国以低价产品占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在外贸市场结构总体上表现为比较依赖发达国家,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贸易量占到70%~80%,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程度,由于国际产业链重组转移到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也引起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使得我国出口面临艰难的局面。
未来,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我国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一种必然选择。逐步实现以新兴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贸易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这是合理的正确的市场布局。
在巩固、深化和扩大欧洲、北美、日本等传统外贸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和稳步拓展东南亚市场、俄罗斯、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外贸市场,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能巨大,外贸需求强劲,是我国未来外贸市场扩大的重要方面。在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外贸政策。
在传统发达国家市场上,要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新兴市场上,要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商品结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结合不同国家差异化的消费层次,制定更为灵活的外贸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