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致中国对外贸易纷争数量上升
对外贸易纷争下的国家利益博弈
■王东
2009年岁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以6∶0的投票结果,最终批准对中国制造的钢管征收大约10%到16%的关税。这起美国针对中国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案,是2009年一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反映,也为2010年中国对外贸摩擦将有可能进一步升级做了铺垫。2009年以来,中国与美、欧等国贸易摩擦和各种争端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进入了一个对外贸易摩擦与争端的敏感时期。在当前中国与美、欧等国贸易摩擦与争端不断增多,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美、欧等国针对中国的各类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等贸易救济案,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对策中的一项紧迫课题。
中国对外贸易纷争
呈上升之势
2009年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贸易摩擦与争端的巨大压力,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据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全球约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初,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39%。预计2010年中国仍将是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尤其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美国贸易保护措施的使用更是指向中国。据近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美国实施的各类贸易救济案约50起中的一半以上针对中国。同时,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前11个月美国针对中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案金额约58.4亿美元。近期,从2009年9月美对华油井管反补贴案的初裁和轮胎特保案,到12月30日美国批准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到16%关税,以及欧盟等各国决定对产自中国各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等其它贸易争端案,中国成为当前一些国家挽救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首当其冲的受害国。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宣布,9月26日起的未来3年之内,将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分别征收35%、30%和25%的重税,这是2001年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以来,美国政府首次启用“特保条款”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美国政府在各种质疑声中,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意味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然而,美国政府轮胎“特保”措施出台后,美国又多次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双方反调查,随即给摩擦不断的中美贸易关系再添阴影。美国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进一步加剧,甚至引发更多的美国其它行业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接踵而来。由此,有舆论认为,中国与美、欧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贸易战拉开了序幕,2010年中国与美、欧等国贸易摩擦和各种争端将愈演愈烈。
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始终既有协调也有摩擦,一方面是频繁举行的、级别又不断升格的经贸战略对话,中美经贸关系在博弈中似乎有着很强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另一方面是中美经贸摩擦有增无减。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金融动荡、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贸易政策上的保护主义似乎成为美国挽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中美贸易纠纷和摩擦骤然增多。虽然2009年7月新启动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机制,将中美经贸对话摆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但在严峻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压力下,美国以邻为壑带有明显保护主义色彩的对华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反映出中美经贸关系博弈的力度正在不断增大。因此,如何应对美欧等国的反倾销措施,有效解决对外贸易争端问题,是国家利益博弈的体现。
中国对外贸易战
不可避免吗?
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后,随即中方被迫依照相关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由此被舆论渲染为中美贸易战的开端。有舆论认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后,其严重后果不仅有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全球范围内新一轮贸易保护将大行其道;同时“一报还一报”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立案审查,有可能导致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最终演变成一场贸易战。
在国际贸易中,只要存在着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和保持着贸易关系,国家间的各种贸易摩擦与争端就不可避免,在贸易领域中的国家利益博弈也在情理之中。但贸易摩擦与争端并不等同于贸易战争,也不意味着贸易战不可避免。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美欧等国间出现的贸易摩擦与争端问题是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和经济危机环境下,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中国自然成为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发泄对中国与其贸易不满情绪的对象,这一现实问题确实由来已久。
从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看,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的出台,即体现了当前美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思路,在中美贸易摩擦与争端问题上也迎合了国会一些对中美贸易现状有不满情绪和那些炒作“中国威胁论”的人的口味,同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没有解除的环境下,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处理贸易摩擦与争端,是美国政府特殊环境下的选择。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强硬力度的加大,既有形势所迫,也有现实的平息国内不满中美贸易状况情绪的复杂因素。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美国敏感脆弱的国内经济形势将限制和影响其对华贸易政策的大幅度调整。一旦调整幅度过大,便极有可能激化中美经贸矛盾,这是美国历届政府不敢轻意触碰的“禁区”,生怕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显然,解决中美贸易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中美经贸关系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考虑,逐步消除分歧和矛盾依然是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首选。另外,在美国国内也绝非一种声音,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当前美国政界如果错误地认为靠贸易保护主义能够缓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压力,减少贸易赤字和刺激经济增长,那么最终将会损害美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由此可见,尽管美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的出台,给中美贸易前景增添了更多的变数,中美摩擦与争端加剧已经既成事实。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并没有到失去控制的程度,反华情绪在美国并非主流,双方都不愿意因摩擦与争端引发贸易战。从中美经贸关系的总体看,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美国从中美贸易关系中受益匪浅,美国历届政府包括奥巴马政府多次提到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的方式是“加强对话”,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和经济危机环境下中美加强经贸合作更加显得重要了。这表明,发展中美贸易关系对美国仍是必不可少的,对克服金融和经济危机共渡难关有益无害,当然中美贸易摩擦与争端的博弈也会更加激烈。
对贸易保护主义的
中国应对
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经贸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有关国家的矛盾也此起彼伏,主要表现在贸易失衡、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客观地分析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和共同利益,通过平等的、富有诚意的对话和协商依然是最终的选择,有助于共同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合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开创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新局面,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而,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猖獗和美、欧对华贸易政策的日趋强硬,以及近一段时间美、欧等国频繁运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施压,中国自然不能视而不见、任其摆布。在当前美欧等国一系列案件中,涉华贸易案涉案数量如此密集、名目如此繁多、金额如此之大是近年来所没有的,显然极不正常,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对此,中国将如何对应?既要保障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又要负起大国的责任,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最为现实的严峻挑战。
首先从中美两国关系看,中美两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都是世界性大国,不仅在世界上都有各自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而且其影响力不可取代。因此,中美直接对抗性的贸易摩擦与争端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协调与合作并极大限度地规避贸易摩擦,双方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对于中国,面对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和美欧等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不断挑战,一方面不能在有关国家对华产品采取“制裁”措施既成事实后,在于事无补的情况下只能无可奈何地表示“强烈不满”。显然,针对美欧等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日趋强硬和将要采取的“制裁”措施准备不足,甚至抱有幻想,导致应对措施滞后。另一方面,在应对美欧等国对华贸易“制裁”措施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反“制裁”行为的实施受到制约。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只要存在着主权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贸易保护主义就不可能杜绝。因此,在应对对外贸易摩擦与争端的博弈中,如何使中国突出西方的“围剿”,需要更为现实的对外贸易方针。
另外,从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看,中国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的表现,必然出现贸易总额的迅速扩张、贸易顺差和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出口地区过度集中、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伙伴国不满情绪上升等特征,成为威胁中国对外贸易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对中国对外贸易现实安全角度的考虑,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考虑贸易伙伴国的承受度,在追求贸易平衡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进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度和附加值,减轻外部环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