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城市妇女就业研究热点综述(上篇)
中国城市妇女就业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它的研究领域有几次重大的举动:
一是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开展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取得了大量全国性的数据和资料,为众多研究妇女就业的学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二是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班。对中国妇女就业问题进行了论述,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妇女就业问题,试图找出解决妇女就业的新办法。
三是杭州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举办的“当代职业妇女角色冲突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针对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且制定了一些可以操作的措施。
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承担的“当代中国妇女地位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运用性别分层理论和现代分析方法,从女性的经济收入的支配权入手,评价她们的地位变化。
五是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进行的“妇女就业与生育率”的课题,把女性的两种生产的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探索生育保障改革新思路。
六是各种报刊杂志都开设各种专题,对妇女就业进行研究,各种理论竞相出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七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对女性就业进行中外比较,各种妇女就业的理论,最后汇集在一起,走向了‘95NGO论坛,这使对城市妇女就业的研究超过了对农村妇女就业的研究,从而为城市妇女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道路,为妇女就业理论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就业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在业人数和就业率有了较大的增长,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女性就业状况是:在业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上升,女性在业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男性,女性人口在业程度和在业率提高,在业妇女的文化素质仍较低,但呈现逐步改善的态势。在业妇女的行业、职业结构逐渐向高层次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妇女的职业现状可概括为:就业率较高、职业地位低、竞争力不强三大特征。
中国妇女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待业青年中女性比例高,在招工、招生、招干中不愿招收女性;女大学生、中专生分配难;在被精减的职工中女性占大多数,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女工的劳动保护,没有得到实现;女性的生育保障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就业动机
妇女就业的动机实际上就是分析在特定社会中,妇女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中的位置。有关中国妇女就业动机的研究,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全国妇联组织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通过数量分析,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妇女就业动机,另一种是由社科系统和高校系统的学者,从理论上分析妇女就业动机。
通过大型数字调查,中国妇女就业的动机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主要特征是:经济性动机是我国妇女就业的首要动机,政治性和社会性动机处于重要位置,与男性比较,女性的自我实现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水平偏低,妇女就业动机还表现出从众性和无意性。(参见陶春芳、蒋永萍主编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通过江苏省的调查表明:从事智能、技能等素质要求较高职业的妇女,社会责任感较强,而从事低素质要求职业的妇女,则偏向看重切身利益。这部分劳动者是女性在业人口的主体,所以总体上江苏妇女的就业动机是功利性和公益性并存,偏重功利性。(彭燕如主编《江苏妇女发展论稿》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通过北京市的调查表明,为了谋生挣钱占79.6%,为社会做贡献占45.2%,为了自主占25.9%,为别人而工作占25.9%,发挥自己才能占8.6%。(蔡文媚主编《跨越传统面对挑战》内部出版,1994)。以上三种调查由全国到省市乃至社区,得出的妇女就业动机有不同之处,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性动机和经济性动机在妇女就业动机上占有重要位置。
从学者的论文中分析中国妇女就业动机:①妇女可以通过就业而提高家庭收入,同时也提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这两方面构成了妇女参与就业的主要动机。②目前社会中妇女的就业动机表现不足,是造成许多妇女就业表现不足和妇女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从根源上分析,妇女就业动机不足,不仅是妇女自身的原因,而且反映了社会中许多制度性安排和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职业流动
妇女的职业流动指妇女在社会物质生活中所从事职业的变更。
我国在业妇女参与职业流动的比率不高,但与男性相比差距并不大。文化水平高的女性不仅流动的主动性强,而且实现流动的成功率也高。城市女性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生活需要,职业女性绝大多数肩负工作与家庭两重担,希望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使一部分妇女在权衡时常常以家庭为主要支点;工作需要,体现了政府和各级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计划调配中对女性的重视,也说明女性流动有相等的被动性;发挥才能、改善地位的流动。
城镇女性的职业变动机会大于农村女性,从流动趋向看,女性的职业结构处于脑力劳动者增多,体力劳动者减少;复杂劳动者增多,简单劳动者减少的趋势。女性的职业流动方式以平行流动为主,而向上流动则是垂直流动的主体。
角色冲突
中国关于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研究从“妇女回家”还是“要事业也要生活”的探讨,到“贤妻良母”与“女强人”的争论,围绕着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表现、原因以及缓解角色冲突的出路和对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由职业性质引起的角色冲突,男女两性从事相同或相近的工作,但因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等需要,有人提出“二保一”的主张,即“妻保夫”。夫妻中有一方从事特殊的职业,特别是女性,决定了她们难以顾家,两性之间常有矛盾。女性的职业成就高于男性成就,成就高的女性忽略了自己的丈夫,男性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得女性的角色冲突增大。
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角色冲突又有新特点:在人才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时期,普遍存在着女性素质较低与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矛盾冲突。女性从家庭角色扩大为社会角色后,与男性相比担负着双重角色,社会的发展使女性急切需要实践锻炼、受训提高,但因家务又难以参加的矛盾冲突。女性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有两个效率“低谷期”,一是育儿期,一是更年期,女性又要工作又要面对两个低谷,而形成了矛盾冲突。
女性角色的选择,一种观点是兼顾双重角色,并尽可能做到完善双重角色、发展双重角色。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能兼顾双重角色。职业妇女的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除少数职业妇女本人可以兼顾外,多数职业妇女不能兼顾,难能两全。第三种观点主张多种角色选择,认为要给予女性更多的角色选择权。
事业家庭兼顾是中国多数职业妇女的选择,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兼顾型职业妇女提供社会前提,经济独立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兼顾型妇女的共同基础。至于如何做到事业家庭两兼顾: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兼顾事业家庭的思想先导,要改变为人妻为人母的惟一和最高的价值观念。少生优育是兼顾事业家庭的关键。减轻家务劳动是兼顾事业家庭的保证。首先要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科学化程度。其次夫妻对建立平等互助型的家庭要有共识,夫妻要共同分担家务。提高职业妇女文化素质是必要条件。(童芍素主编《角色的困惑与女人的出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原载于《中国妇女报》1997年1月23日第③版)
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