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非所问、逻辑混乱,立的遗嘱就没有什么效力
清晨的西交民巷宁静安详,成片平房中,一座典雅白色小楼颇为醒目,这里便是“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还没到上班时间,等待的老人已将屋外长椅坐满。他们有的来咨询,有的来拿办好的遗嘱证,还有的按早已预约的时间过来登记遗嘱。隆重、紧张、期待……种种神情交织着出现在他们脸上。
为员工开过简短的早会,上午九点,中心主任吴某准时打开大门,引导老人按办理内容各自排队。负责前台接待的小陶举着“预约卡”,逐条向有意办理遗嘱登记的老人们一遍遍解释如何填写。与此同时,另一位工作人员埋头打着电话,通知此前已预约的老人过来登记遗嘱的时间。媒体听到,在这里等候登记的老人已经排到了2015年4月。
65岁的王某坐在登记员面前时,距预约已整整过去了一年。王某一生未育,与丈夫结婚时,对方已有两个孩子。丈夫去世后,她与继子女间已进行过析产,希望未来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外甥女。王某的头发精心梳理过,还带来一袋子材料,足见对遗嘱登记的重视。
边询问,登记员边将“父母姓名、过世时间、婚姻状况、房产地址……”输入信息核对表,内容同步显示在王某面前的屏幕上。仔细核对后,登记员采集了王某的指纹,并打印出遗嘱,让她亲自手抄一份,整个过程约半个多小时。
这里负责遗嘱咨询登记的工作人员共有三位,各自坐在不同的房间,互不影响。当经过信息登记、指纹采集、手抄遗嘱等步骤后,为保障遗嘱效力,老人还需要进行精神评估。
“这是什么呢,哎呀,还真看不出来。”77岁的张某坐在精神评估师高清的桌前,仔细分辨着“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上的三种动物。“是狗吧?”“狗尾巴不分岔啊。”“是猪?”“猪头上不长角吧?”……看着有些慌张的老人,高清安慰她,“别紧张,慢慢看”。老人总算认出了图中的动物,长舒了一口气。高清又问她“今天星期几”、“这是什么地方”、“高兴的时候喜欢做什么”等数十个问题,老人回答得都很顺利。
“一般能自己过来的精神方面都还可以”,接待下一位老人前,高清舒展着身体,“也有答非所问、逻辑混乱的,一个月能碰到一两个吧,他们立的遗嘱就没有什么效力了。”
“现在都有点儿钱,能感觉到‘争’了”
“您确定遗产都给孙子了?”“您去前台先抄一遍遗嘱,用黑色签字笔”“等精神评估室空出来了我叫您进去”……穿行在各个房间,媒体耳边充盈着工作人员清晰响亮的声音。每接待一位老人,他们询问、解释、叮嘱,话语一刻不停,还要时时留心、斟酌着用词,对精力和耐心都是考验。
王某做精神评估时,陪伴她来的姐姐等在门外。在她看来,今天登记完了,妹妹心里就踏实了。“从去年约上那会儿开始,她就成天想着这事儿,因为她心脏不怎么好,又怕节外生枝,觉得要早做打算。”
66岁的刘某已经抄好了遗嘱,坐在椅子上等着进行精神评估。“以前不用遗嘱啊,现在,都有点儿钱了,不行,能感觉到‘争’了。”预约了一年多,今天终于能和老伴一起把这件大事“了了”,看上去他心情大好,拉着媒体“絮叨”。
办遗嘱,是刘某的小儿子帮他约的,大儿子压根就不知道,而这都是因为大儿媳“太不懂事”。明明自己有楼房,却要占着老两口的公租房,把楼房让给自己弟弟一家住,逢年过节也不来看望老两口。再加上早些年大儿媳不肯要孩子,说要了孩子就没法工作,老两口得把工资补给她,刘某心里别扭。
考虑到大儿子一家没有孩子,老人干脆什么都不想给他们。目前和老伴住的这套房子,刘某没有处置,打算以后卖了或者租掉,用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另一套房子,他留给小儿子的儿子,自己唯一的孙子—他管这叫一步到位,“儿媳也得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