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物流的核心是“物的流动”,与运输不同,物流不但改变了物的时间状态,也改变了物的空间状态;而运输只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是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

  物流,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其核心就是物质资料的“流动”。随着社会大分工的逐渐细化,物质流通的规模日益庞大,供应链愈发复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扩展到了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此时,只有依靠物流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因此,物流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际社会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0%;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约为16%,而我国的物流比重指标大约在20%以上,差距十分大。2005年我国GDP约为18.2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10%就是1.82万元亿人民币,接近我国当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2.27亿元。可见,降低物流成本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整个物流过程的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就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按需生产、零库存、短在途”的目标,我国物流行业已经达成共识,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流”主导“物品流”,通过信息化来实现“物流”的准确配置,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经济性,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降到最低。可以说,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和关键。记者在对山东、广东等地物流企业的调研采访中发现,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期,“一高、一快”态势明显,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两低”现象十分突出。专家指出,我国物流信息化今后必须走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物流信息化呈现“一高一快两低”态势

  物流的核心是“物的流动”,与运输不同,物流不但改变了物的时间状态,也改变了物的空间状态;而运输只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是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现代物流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运输,实现运输、仓储、配送的高效一体化。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以“信息”降低“物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降到最低,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距离物流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追赶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过。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物流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一高、一快、两低”的特点。

  ——信息化意识提高,整体规划能力较低。

  近年来,我国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已得到我国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的广泛认同,各类企业呈现出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综合性或专业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态势。2004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将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并进一步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

  但是,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较低,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我国在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较慢;同时,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

  ——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而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也相应提高,建设步伐持续加快。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同时,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山东省大型物流企业龙口胜通物流有限公司就通过山东移动提供的“GPS定位配载”信息化解决方案,解决了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而导致的车辆空驶严重、货物运输安全无保障、车辆资质可靠性差、车辆调度难等突出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现有资源,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龙口胜通物流公司已经安装胜通货运信息网和GPS车辆监控软件的配载户达1500多个,每天为用户提供货源和车源信息15000多条,业务范围覆盖山东省10多个地市及东三省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