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购车“霸王”条款点评
今天的鹤城,走进了车时代:买车的、卖车的、修车的,满街的热闹。缤纷现象的背后,利益纷争、投诉打官司也是与日俱增。昨日,市工商局合同科经过调查,确定了8种利用格式条款,单方获益的典型“霸王”侵权行为,并进行了详细点评。
现象一:“购货方在接到供货方提车通知×个工作日内需将全部余款付清提车,逾期首付款不予退回,车辆的所有权归供货方所有。”
【点评】
根据《担保法》和《合同法》有关规定,首付款相当于预付款,不同于定金,不能没收,只能是退回或抵作货款,卖方没有权利对预付款进行没收。另外,条款只规定了消费者逾期付款的责任,却只字不提销售商逾期交车的责任,也没有关于销售商交车时存在问题的责任。而实际中,关于销售商逾期交车的投诉很普遍,这样单方面约束消费者的规定,是典型的“霸王条款”。
现象二:“对试驾过程中所造成的意外、车辆损失以及人员伤害等一切损失,均由试乘试驾者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点评】
汽车销售商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将试乘试驾风险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提供车辆给消费者试驾是汽车销售商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应当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试驾者需要对因个人过错造成的试驾事故承担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汽车销售商不能通过设立格式条款免除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
现象三:消费者“只能在指定点维修汽车”或“不在指定点维修,厂家就不承担质量担保责任。”
【点评】
该条规定主要体现在销售商的保养手册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是汽车本身的质量问题,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管在指定点还是在指定点以外的地方修理,只要修理厂具备相应资质且没有使原问题扩大,厂家都应承担质量担保责任。
现象四:“购方提车前需将本约定之车款交清后凭提车单提车。如买方超过协议交车期间三天时,经卖方催促仍不办理交款提车手续,卖方没收全额订金;如卖方未能于议定交车期间交车时,由卖方无息退还所收订金。”
【点评】
经营者不仅免除自身违约责任,同时也将应当由经营者承担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加重消费者责任。另外,预付款、订金不同于定金,经营者通过格式条款约定逾期交接没收预付款,没有法律依据。
现象五:“最终解释权归厂家。”
【点评】
在汽车销售中,不少消费者以为汽车销售合同只是一份买卖合同,其实产品说明书、保养手册等也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对合同当事人有约束力。“最终解释权归厂家”类似的条款在全国各地的很多产品说明书中都存在。《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据规定,当对厂家指定的格式条款理解发生争议时,该条款的解释权归厂家就会做出有利于厂家的解释,极可能对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最终解释权归厂家”显然违背法律规定的。
现象六:“遇生产厂家调整产品配置及价格,则按提车时新的配置和价格执行。”
【点评】
此类条款对于汽车价格的变动作出特别规定,使消费者的购车价格处于不确定状态。当汽车价格行情上涨时,以厂家调整价格为由涨价;汽车价格行情下跌时,则按原价销售。消费者承担了厂家变动配置、调价的风险,不符合《合同法》第5条和第39条规定,排除了消费者依法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
现象七:“如因厂家发货不及时等非销售方原因造成购车人不能及时提车,销售方对购车人不负有赔偿责任。”
【点评】
销售商把生产厂家发货不及时的原因当做借口转移合同风险,销售商免除了自身做为经营者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不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现象八:“购车人购得车辆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将从公司所购得车辆置于经销商展厅或展厅以外展示或销售,否则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该车丧失保修资格。”
【点评】
机动车属于动产,其所有权的转移理应遵循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原则,即车辆交付后所有权发生转移,汽车销售商利用合同规定限制车主对车辆的使用权和处分权,限制了购车人的权利,不符合《物权法》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