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无效合同损害赔偿的思考

  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凡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的合同,不能产生合同的法律效力,都属于无效合同。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对无效合同有着详细的规定,无论是他的确认还是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对此行为的处理都是值得注意的。

  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以后,当事人所负的赔偿责任是基于缔约上的过失请求权而产生的,即缔约过错责任。但过错承担该种赔偿责任有无因果关系的约束,其范围有多大,在司法中产生了许多误区。对此,笔者试从因果关系和赔偿范围的角度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

  正确界定损失与缔约过错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无因果关系不应判定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因果关系是使人对某种损害结果或不法事态负民事责任的条件,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一个人对不是他造成的损害不承担法律上的责任。民法的因果关系理论本质上是客观、公正地确定责任归属的问题,以避免滥施惩戒和转移责任。

  运用因果关系理论,当事人一方超出合同约定履行的部分所造成的损失与无效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如果不具有因果关系,则不能由缔约过错方承担民事责任。在审判实践中,无效经济合同纠纷大多是因一方未能按照无效经济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履行而引起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合同一方当事人未按合同约定的某些条款去履行,结果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或因自己履约行为而给自身造成损失,是否也属于“因无效经济合同而造成的损失”,换句话说,缔约过错方是否要承担此损失?

  毋庸讳言,因无效经济合同的履行而发生的财产损失后果,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哪些财产损失应当按照缔约过错原则由过错方来承担,哪些又应当按照当事人各自在履行中的过错来直接确定民事责任承担,必须分析无效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与财产损失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正确界定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原《经济合同法》第16条规定:

  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但对有过错的一方对无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的范围,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由此导致司法实践中做法不一。

  在单方过错致经济合同无效的情况下,确定有过错方对无过错方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明确无过错方损害赔偿的利益的性质。合同损害赔偿的利益分为履行利益和信赖利益。履行利益,又称积极的契约利益,即因契约履行所得利益。信赖利益,又称消极的契约利益,即因信赖契约有效所受的损害。

  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致合同无效而蒙受重大不利的无过错方,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内容应当是而且只能是信赖利益。

  如德国学者耶林指出:“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项信赖而生的损害。”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也认为契约无效,相对人所得请求赔偿的范围“自以因信赖契约有效所受之损害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