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中电商经营者法律风险提示
一、举证责任倒置,电商经营者需保留好证据
《消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消法》涉及到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商品,应由电商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所销售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存在瑕疵。所以,电商经营者应当在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应充分保留该商品质检、验收合格的证据。
二、注意产品超卖现象,防范订单违约赔偿风险
超卖指的是卖家及电商经营者接受的订货量超出库存货物量导致供货短缺的现象,“超卖”将导致消费者在已下订单并交付货款情形下却无法获得商品。电商经营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商品销售信息、价格,即构成合同法上的要约;消费者一旦拍下该商品,双方即成立了买卖合同。在电商经营者发布商品销售信息时未列明并提示注意商品限售件数、购买时限等条款的情形下,如消费者已履行付款义务,经营者以缺货理由拒绝发货,则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赔偿责任。电商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注意产品超卖现象,防范订单违约赔偿风险。
三、提供商品与服务保证质量,注意无理由退货商品范围与期限
《消法》明确了消费者的优先退货权,保障消费者的反悔权。同时,为防止该权利被滥用,明确了不宜退货的情形、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以及退货费用的承担问题。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对于法律明确列明的商品之外,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要求必须经消费者购买时确认,因此电商经营者对于此类商品必须保留消费者确认的书面证据。法律关于七日无理由退货的规定仅是最低要求,若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长的退货权行使期间,则退货的期间按照经营者承诺的期限为准。对于不属于“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商品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明显位置标明,不得擅自增加不符合“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商品,履行应尽的售后服务义务。
《处罚办法》对网络购物等非现场购物进行了规范。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的经营者,如果收到消费者退货要求十五天后还不办理退货手续,或以消费者已拆封、查验影响商品完好为由拒绝退货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将依法受到处罚。如在网购中消费者符合法律规定要求退货的,电商经营者应及时办理退货手续以避免受到处罚。
四、注意防范虚假广告与不正当促销活动
《消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处罚办法》中规定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销售商品或者服务,现场说明和演示弄虚作假或引人误解,也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电商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不可为一时吸引眼球进行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而侵犯消费者权益。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15年10月1日施行的《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电商经营者禁止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进行促销活动:(一)标示商品的品名、用途、性能、产地、规格、等级、质量、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价格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二)在促销中提供赠品、免费服务的,标示的赠品、免费服务的名称、数量和质量、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与实际不符;(三)采用虚构交易、成交量或者虚假用户评价等不正当方式虚抬商誉,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
五、网购侵权责任加大
1、避免网购欺诈导致惩罚性赔偿
类似“双11”、“双12”电商促销活动出现的网络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价格欺诈与质量欺诈。《消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消法》规定大大提升了惩罚性赔偿额度,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应避免欺诈行为。
2、网购侵权最高将处以50万元处罚
《消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网购侵权对于电商经营者的责任更加严格,电商经营者需规范经营。
3、电商经营者“首问制”和“赔偿先付制”,拒不整改将被终止经营资格
国家工商总局制订的《关于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见》首次对经营者在消费环节建立“首问制”和“赔偿先付制”予以明确规定,如果有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故意拖延处理或者无理拒绝赔付,以及因撤场等情况导致消费者无法获得赔偿时,由商场、市场和平台经营者向消费者先行赔付。
《意见》还规定,商场、市场和平台经营者可以与场内销售者、服务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实施场内经营资质信用管理。即与场内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签订合同时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条款,对多次被消费者投诉且拒不整改,或者多次被认定存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销售者或者服务者,通过解除合同、不续签合同等方式终止其经营资格。
对拒不履行首问责任的经营者,工商部门也要依法予以处理;经营者因拒不履行首问责任而被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的,其处罚信息将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
4、未经同意电商经营者不能向消费者发布商业信息
《处罚办法》规定,未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能收集、使用以及向他人泄露、出售或提供其身份证件号、收入和财产状况、消费情况等个人信息,也不能向消费者发送商业性信息。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将受到如下处理: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消法》第五十六条予以处罚。
六、公益诉讼
新《民事诉讼法》和《消法》对公益诉讼作了原则性规定。《消法》首次提出,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及省级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规定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法律支撑,不仅排除了消费者解决耐用商品等争议的举证障碍,消费者协会可以代表消费者起诉,从实体上加大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在“双11”、“双12”等促销活动中,往往涉及消费者众多,电商经营者务必在经营过程中合法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涉及侵犯众多消费者权益而导致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