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口罩坐地涨价3.5倍是否属于哄抬物价

  有网友反映,不少商家故意推高口罩价格,一小时涨价3.5倍,10个口罩运费高达500元,借此牟取暴利。法律专家表示,商家这类行为是发“灾难财”,涉嫌故意哄抬物价。

  中国消费者协会商品服务监督部主任皮小林认为,部分商家炒作口罩价格的行为是发“灾难财”,“快过年了,运费适当上调可以理解,但暴利不符合市场伦理,道德层面应当谴责。”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面对突发疫情,商家哄抬物价,显然不合理也不人道。“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完全没有变化,只是面临突发疫情,消费者一时陷入恐慌抢购状态,商家趁机推高口罩价格,牟取不义之财。”

  根据《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涉嫌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五条规定,经营者违反价格法规定,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哄抬物价和一般的商品涨价存在着很大差别,哄抬物价可以按照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大幅度提高价格;

  二是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生产成本和进货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大幅度涨价了;

  三是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些领域带头涨价的;

  四是囤积居奇,致使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也就是说造谣惑众的、牟取暴利的、率先涨价的、囤积居奇的,都在重点打击的范围之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抬价竞销。它一般是经由故意的协同定价,如私下达成统一高价的协议(非书面形式)。

  二是抬价抢购。这往往是经由非故意的协同所致。比如,对某些紧缺商品,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可能趁机抬份抢购,囤积居奇。如果一人首先抬价抢购,在心理作用和现实面前,其余的人便会自动地紧紧跟上。这里的所谓抬价,是指超出正常价格的定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