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电子商务时代——央行如何有效实现监管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在信息高速公路为前提的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上进行的商务活动,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方式的商业交易方式。可见,电子商务具有服务方便、高效、快速、低成本、无纸化、大批量的优势。因此,电子商务促使各国银行业大力研究、发展和完善电子支付手段,主要包括电子信用卡、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电子支票和网络银行,更成为站立在入世门槛前中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中国金融业只有明确目标、踩准步点、努力探索、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才能在家门口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多一块胜利的筹码。

  电子商务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同时,电子商务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实现了资金、实物及交易过程等的“虚化”,加大了金融经营风险,使央行的金融监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央行如何防范和化解电子商务银行时代金融风险成了当务之急。

  健全电子货币法制,完善电子货币应用环境,并为央行依法监管提供依据。由于使用电子货币等支付方式,使当事人间权力、职责含糊,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更使电子货币交易的安全性、效率性得不到保障,结算系统风险增大,滋生金融风险。因此,加紧研究、制订电子货币立法,对规范电子货币交易行为,明确各方权责,严惩电子货币犯罪,保证央行有效监管有法可依,保持金融网络“净土”有重大意义,必须提到议事日程。同时,应充分本着保护用户利益,确保稳定,维护金融秩序的原则来制定电子货币法制。

  深入研究电子商务银行业务,积极构建央行监管指南新体系、新理论。由于银行业拓展电子商务业务,使交易的虚拟化、瞬间化和网络化成为现实。因此,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如何指导央行进行有效监管成为央行面临的新课题,而现行央行主要是依据《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故以此制定的监管思路、监管的法和监管指标体系很可能或部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新业务监管的需要。故《巴塞尔协议》如何能有效得到补充、发展和完善,如就资本充足率应如何重新规定等或者专门构建针对电子商务银行实行有效监管的指标体系,并以此成为制定新监管思想、监管方法的指南已刻不容缓。

  改变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手段,并大力兴建央行监管信息网络,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监管的需要。在银行纷纷致力于电子商务业务拓展的时代,央行监管将更主要地依赖于非现场检查制度,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非现场检查制度,而是在及时、准确地占有交易各方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远程控制和跟踪等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的辅助来完成。因此,新时期下的金融监管实际上就是对金融信息的即时监管,金融监管也必将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只有这样央行才能充分、快速、准确地占有监管对象的有关信息,才能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并正确、及时地把监管命令传达到有关职能部门与监管对象,防止风险的发生。在电子商务银行日益发展的年月里,央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高效、实用的监管方法和建立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为一体完备的信息系统已刻不容缓。

  严格电子商务银行执业人员资格审查和监管,加强电子商务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稽核,确保金融电子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央行应对从事电子商务银行的风险预防制约功能、监测恢复功能和安全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及相关规定等内控制度实行重点稽核。同时,加大对电子商务银行执业人员的审查力度、审查范围和扩大监管时限,主要包括对专业知识才能、工作经验、道德品质、守法情况和个人信誉及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的重点审查,相应建立电子商务银行执业人员年审制度和定期考试制度,并把监管时限扩大到八小时工作之外。

  建立完善、系统的人事培训制度,大力提高央行监管人员素质,保证央行监管的高水准。在电子商务银行时代,监管人员仅靠能看懂报表、账册,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监管需要了,也难以发现问题和隐患。因此,央行应尽快建立央行监管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制定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的培训科目和具体操作技术,保证监管人员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以适应新时期监管的需要。

  积极致力于社会信用环境的培养和建设,建立信用“黑名单”;大力发展社会监督力量,封杀金融风险的生存空间。在电子商务时代,信用是其生存之本,信息是其发展之源,央行应花大力气利用各种金融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网络宣传信用和因信用危机造成的金融风险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并定期公布信用等级差的企业与个人的名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由央行牵头,建立一支由社会各成员广泛参与的信用监督组织,设立信用举报热线,保证央行监管走群众路线,实现央行监管的高效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