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科学有力地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环湾区域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始终是青岛历届市委、市政府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一条主线。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新一届市委提出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延续了这一发展主线,与青岛的城市发展历程一脉相承,是对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完善,既符合青岛自身成长规律,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战略继承与战略创新的有机结合、战略方向稳定性与战略内容动态性的有机统一,为青岛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2007年下半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来,全市上下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性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高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重要节点规划等相继编制完成。胶州湾北岸青岛高新区建设日新月异,胶州湾东岸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展开,以六个主体功能区为代表的产业布局调整不断加快,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地铁建设以及环湾高速路拓宽等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并取得重大进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搭建起承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良好平台,为我市扩内需、保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和载体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打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载体,对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年多的实践效果,也有力地印证了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一战略的及时性、必要性、科学性。

  一、深刻理解、正确处理“环湾保护”与“拥湾发展”的关系

  必须认识到“环湾保护”是“拥湾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必须看到胶州湾在青岛整个城市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如果不强调“环湾保护”先行,伴随着“拥湾发展”的实施,经济体量的增加,胶州湾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破坏。即使通过“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使胶州湾变成了青岛的内湖,其战略意义和社会效益也将大大降低。因为,如果胶州湾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掉,“生活岸线、经济岸线”也就注定无从谈起。只有真正做到了“环湾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高品位、高效益的“拥湾发展”。同时,要以严格的“环湾保护”促科学的“拥湾发展”,通过“拥湾发展”改变胶州湾沿岸脏乱差的现状,减少对胶州湾的污染,改善胶州湾的生态环境。

  二、正确处理青岛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实施的重大战略及其关系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岛面临着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及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委的要求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任务。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上述重大战略和任务的关系整合并明确为“十二五”期间青岛的“两湾两区”(即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建设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集聚区)战略发展思路。两者关系可以定位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青岛建设成为建设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前者是战略举措,后者是战略目的。如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目标就是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这样做的好处是,理清了一个重大战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与两大战略任务(建设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的关系,把中央、省委的要求与市委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有利于三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而且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来讲,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紧紧抓住“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突出抓好高新区这一关键环节。胶州湾北岸高新区的区域位置极其重要、开发条件极为优越、开发意义极为重大。一是有利于构筑现代化国际城(论坛新闻)市框架;二是有利于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三是为青岛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和宝贵土地资源;四是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协调东西发展”;五是可以形成青岛新的增长极,极大提高青岛的辐射与集聚功能。因此,青岛高新区建设是影响青岛新世纪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可以使青岛在未来逐步形成黄岛区、崂山区为两翼,以高新区为龙头的环胶州湾发展、腾飞的格局,还可以为未来青岛市行政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北移打下基础。

  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要明确总体目标。高新区发展应当定位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机制创新、文化建设的先行区,蓝色经济、高端产业的核心区,成果转化、企业成长的引领区。二是明确建设要求。要按照第三代新城思路进行建设,体现和突出城区功能的综合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居住环境的高品位化、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景观形象的特色化、城区环境的生态化等。三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尽快解决行政区划的调整,将新产业及新材料团地、周边四个办事处总体纳入高新区统一管理,理顺高新区与周边四个街道以及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为新城区建设和人口聚集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四是解决好开发思路与运作模式问题。建议高新区实行“政府确定规划、实施监督约束,通过产业促进政策、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各方力量、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开发”的运作模式;在青岛市委领导下,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的策划指挥下,用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质服务、先进理念,吸引各方力量(包括市内各区、省内外企业、国内外财团),集聚全市人民智慧参与高新区开发与建设。

  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青岛市与苏州等地的差距主要在于县域经济。从总体实力来看,在2008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序中,苏州五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前十强。其中,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并列第1位、吴江第2位,太仓市排名最低,列第5位;而青岛五个县级市胶州、即墨和胶南市并列第19位,平度市第34位,最低的莱西市列第71位。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看,2008年,苏州五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苏州全市总量的59.8%和70.7%,青岛五市则分别占青岛全市总量的26.7%和47.1%。从财政收入看,2008年青岛五市总量不到90亿元,比昆山一个县级市还低16亿元。从产业集群来看,青岛五市缺乏“航母型”龙头企业,2008年五市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不到20家;而张家港一个县级市就超过40家。由此,建议“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在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要注意把县域和中心镇作为促进青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大力实施县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内容的“五化”战略工程,壮大县城规模和实力,以此推进青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注重改革财税体制与考核体系。现行财税和考核体制充分调动了各区市的发展积极性,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各区市竞争意识浓厚、合作与融合发展意识缺乏,一方面每个区都在考虑发展,结果是城区越长越高、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土地、资源与人口的平衡逐步被打破,一些该保护的建筑和城区被拆掉建起了新的高楼大厦,甚至一些建设不久的建筑也被拆掉,重新建起更高更密的建筑,导致青岛城市风貌被破坏、城市病逐步显现,城市道路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城市运行效率严重下降。而我们的新城区和县域的空间却利用的十分不够,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投资密度过低、土地粗放利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现行的财税和考核体制,逼迫着各地、各级领导都在考虑建设与发展问题,轻视城区环境保护与社会事业发展。为此,就要通过财税及考核体系的调整,合理调整项目引建方和落户方利益关系,建立和完善鼓励各种要素在城乡、县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机制。利用“飞地经济”的概念,拆除城乡之间的“篱笆墙”,促进资金、劳动力、土地、项目、企业等在城乡、区市之间、乡镇之间的自由流动。尤其要鼓励市内产业项目向县域转移,鼓励多个乡镇共建工业园区,以此促进青岛城乡协调、要素集约发展,从整体上提升青岛的发展水平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