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专家:实现“家庭征收”可能需要四五年时间
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分好,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是今年两会以来的热点话题,其中个人所得税按照家庭为主体来征收更是热点中的焦点。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个人所得税按照家庭为主体征收的政策还将进一步研究。
虽然之前有传闻说,个税起征点要提高到5000元/月,但是,在分析人士看来,个税起征点年内恐怕很难提高,而从张平的回答中又似乎透露出,个税以家庭征收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个税开始侵蚀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费
“要是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吃饭,那么2000块/月勉勉强强够生活,但要是养活一家三四口人,却只有一个人工作,那么2000块钱肯定是不够的。”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刘女士告诉记者。
目前物价水平太高,而居民的收入部分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恒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原因是大家提出要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月2000元在北京上海,别说养家糊口,连维系好自己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刘恒说,目前的个税制度已产生了一个问题,征收的税已经侵蚀了个人的必须生活费。
此前有专家提出,按照1981年的800元个税起征点是当年平均收入水准的13.3倍推算,现在的起征点就应该是万元以上。面对经济发展,物价不断升高,推出动态的个税起征点的呼声越来越高。
只提高个税起征点难达到调节分配效果
然而,一味地提高个税起征点,在很多专家看来却是一个馊主意。日前,独立学者刘植荣的一篇文章《提高个税起征点是馊主意》在网上获得了高度关注,他认为提高个税起征点对富人有利,对穷人不利。
“把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受益的只是1300万富人,中国98%的人不会受益。”文中指出,税基越大,收上来的税越多,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才会更多,也就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刘恒告诉记者,作为纳税人他当然希望提高个税起征点,但是这种个人意愿不能代替国家的政策导向。他认为一味提高纳税起征点肯定是不行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国以2000元起征点,目前有50%以上为非纳税人,如果起征点提高500块钱,将再减少10%的纳税人,如果提高到5000元,那么中国的纳税人将剩下不到15%,如果提高到8000到10000元的话,中国的纳税人也就只能剩下1%-2%了。
“如果一个国家90%的人都不纳税了,那公平还从哪里谈起呢?”刘恒反问记者。两会期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简单地靠提高起征点,难以达到再分配的效果。
贾康告诉记者,“如果继续提高起征点,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似乎将会有更多人不纳税了,但是原来已经不纳税的70%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这样一来,算下来真正得到好处的不是工薪阶层。”
实行“家庭征收”更具人性化
在调整个税起征点的呼吁之外,以家庭为单位计税的趋势在各个重要场合屡屡被提及。什么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邢丽简单介绍了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个税制度。像美国有单身、单亲、已婚联合申报等几种,已婚联合申报可能是把夫妻双方整个收入情况汇总起来,然后进行纳税。同时有很多的扣除标准,根据赡养人口情况,家庭要负担几个孩子,家庭就业人口的不同,考虑扣除因素。
邢丽告诉记者:“以家庭征收个税增加了人性化的考虑,可能会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基金,老人的赡养等这些方面的问题。”
“虽然个税按照家庭为主体征收的政策在世界一些国家的征收管理中都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这个方案实施需要很好的基础,在中国实行的可操作性还有待研究。”刘恒认为。
当前税制管理水平达不到“家庭征收”的程度
刘恒分析,在中国实施个税按照家庭为主体征收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障碍:首先,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在中国推行得不是很理想;其次,中国的财富收入统计、支付的方式还不是很现代化,收入统计类别的复杂更造成统计上的障碍,无法准确把握个人的收入;再加上赡养人口确定的问题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还有待提高。
对此,贾康有相同的见解。他认为,我国当前的税制管理水平还达不到按照家庭为主体征收的程度,还不能够在短期内就准确地掌握各个纳税人的具体信息,按照其家庭赡养系数来区别对待。
目前个税改革比较经常被提及的是三个方案: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降低个税税率。刘恒认为,比较理想的税制改革应该是起征点稍微提高,然后按照家庭扣除,最后把税率降下来。
“现在税改核心问题是,要加大低税的核心区域,让更多的人纳低税,用这个去实现降低整体纳税人负担的目标。”刘恒指出。
刘恒建议,在最近的一两年或者说整个“十二五”期间,要完成起征点提高到3000或5000元以上。而个税征收以家庭为单位,可能需要缓一步。他告诉记者,“要让大家都比较满意,我认为要四五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