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与收费标准

  在破产案件审判实务中,对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及其收费标准如何确定存在不同观点,在案件审理中也出现不同做法,不仅影响了司法的统一,也对当事人权益的保障造成不利影响,有必要加以研究解决。为此,编辑部特约请破产法专家王欣新教授撰文,以飨读者。

  一、破产债权争议诉讼是确认之诉

  对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是给付之诉,其二认为是确认之诉。认为诉讼属于给付之诉的主要理由是:债权人提起诉讼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确认债权,而是为了在破产程序中获得给付清偿,所以从诉讼最终目的的角度看应当属于给付之诉,而且当事人也确实是通过这个诉讼才在破产程序中得到了清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是确认之诉。

  在破产程序外,债权以个别清偿的方式实现,债权人当然可以提出个别给付诉讼请求。这时的债权争议诉讼,确认债权是作出给付判决的前提,即债权的清偿给付以其得到确认为前提,而获得给付为该诉讼中债权确认的直接目的。所以,债权争议的诉讼既具有确认之诉的性质,也具有给付之诉性质。在债权人的诉讼请求是给付,而债权的确认又与给付无法分离时,债权的确认之诉就被给付之诉所吸收,确认之诉不必再单独进行,否则就会造成诉讼的浪费,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自然属于给付之诉。

  但在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时,情况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虽然债权人提起债权争议诉讼的最终目的是为在破产程序中获得清偿,但在破产集体清偿给付程序启动后,依照破产法规定,债权人无权再提出个别给付的诉讼请求,所以破产债权的争议诉讼就只能是确认之诉了。原在破产程序外债权争议诉讼中确认之诉与给付之诉不可分离的链接与诉讼上必须的吸收,被破产集体清偿给付程序的启动彻底隔断。破产程序本身就是债权实现程序即给付程序,所以在破产这个集体的给付程序启动后,债权的个别清偿给付程序就必须中止,因为两者是互不相容的,否则必然会出现两个法律程序的冲突。为此,破产法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特别规定,破产程序启动后,债务人的个别清偿无效,债权人的个别执行中止。破产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二条也规定:“破产申请受理前,债权人就债务人财产向人民法院提起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所列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生效民事判决书或者调解书但尚未执行完毕的,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执行行为应当依据企业破产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中止,债权人应当依法向管理人申报相关债权。”不能再提出单独给付请求。在破产程序中,债权人要实现债权的给付,只需申报债权并使债权得到确认,无需也不允许再提出单独的给付请求就可以通过破产分配实现。也就是说,所有债权人的个别给付诉讼请求,依法被破产集体清偿给付程序所吸收合并。在这种情况下,债权的争议就只涉及确认问题,不再涉及给付问题,给付问题统一由破产程序解决,所以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只能是确认之诉。

  认为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是给付之诉的观点,其关键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破产程序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优先和排他性质的给付程序,其启动后便法定吸收其他给付程序优先适用,并排除债权人个别给付程序的提起和进行。所以,虽然在破产债权争议诉讼中,债权人起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破产程序中获得给付清偿,但是在这个个别的诉讼中,只需要也只能解决债权的确认问题,即只能是确认之诉,给付问题则由已存在的破产程序解决。

  根据上述分析,在破产程序启动后提起的破产债权争议诉讼属于确认之诉,在破产程序启动前,债权人就债务人财产提起但尚未审结的诉讼也应随之变更诉讼请求为确认之诉,其原为保障个别债权给付实现而对债务人财产采取的保全措施也必须解除。案件在依破产程序恢复审理作出判决后,通过破产分配统一给付清偿。

  二、破产债权争议诉讼应依照确认之诉按件收费

  在将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确定为确认之诉之后,其诉讼收费标准自然也就应当得以确定,即应依照确认之诉按件收费,而不能依照给付之诉按诉讼标的数额收费。

  由于对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在目前的审判实务中,法院对该诉讼的收费标准并不统一,有的按照确认之诉收费,有的按照给付之诉收费,有的按照给付之诉减半收费,也有的以该项破产债权在破产程序中预计可能得到的分配数额为标的按照给付之诉收费,为此还有人建议规定收费的最高限额,具体做法不一。笔者认为,对破产债权争议诉讼按照给付之诉收费(包括变通性的收费)是不妥的。第一,不符合法理,不符合诉讼的实际法律性质。第二,不能合理地适应实际情况。在破产程序中,破产债权通常是得不到足额清偿的,甚至可能得不到清偿。对破产债权争议诉讼以债权的名义债额为标准按照给付之诉收费,会造成诉讼当事人过重的负担,甚至出现诉讼收费数额超过债权人可能得到的破产分配额的不合理现象,从而压抑当事人维护权利的行为,损害其诉权。虽然有些法院也认识到这一问题,采取诸如减半收费等变通性措施以减轻诉讼费用负担,但由于其基础仍是建立在给付之诉收费标准之上,故无法从根本上合理解决问题。第三,破产程序本就是一个对全体债权人的集体清偿给付程序,这一给付程序的进行已经依法向全体债权人收取了相应费用,即从用于对债权人清偿的破产财产中支付的破产费用。破产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发生的下列费用,为破产费用:1、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2、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3、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如对破产债权争议诉讼再按照给付之诉收费,就构成对同一给付行为重复收费了,显然是错误的。

  有的人对债权争议诉讼按照确认之诉收费存在一些顾虑,认为一个案件只收百十块钱诉讼费,可能导致债权人或管理人等的滥诉,浪费司法资源,影响破产案件及时结案,等等。对于债权争议诉讼按照确认之诉收费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对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需要确立一些规则,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

  从规则角度讲,第一,破产程序启动后,债权人未经债权确认程序不得提起对破产债权的确认诉讼。有的债权人尚未经债权确认程序对其债权作出认定就提起诉讼,这是不允许的,法院对此种起诉不应受理。第二,对破产程序启动前已提起诉讼或仲裁的债权争议,破产程序启动后,管理人在审查债权时认为其债权应予确认的,应告知债权人确认结果并要求其撤诉,以降低诉讼费用的承担。如债权人拒不撤诉,由此产生的超过撤诉结案的诉讼费用,由债权人自行承担。第三,管理人对经债权审查程序后不予确认的债权,要向债权人作出必要的解释,对可能通过补充证据等方式解决确认问题的,管理人应通知其采取相应措施,对债权确认争议应争取协商解决,不应未尽职责就将债权争议都推向诉讼解决。管理人不接受债权人通过补充证据等合理、经济的措施解决确认问题,在此后的债权确认诉讼中因此而败诉的,由此产生的诉讼费用由管理人承担。第四,债权人因举证不全等问题导致其债权未得到确认的,应当先就补充举证问题与管理人协商,协商不成再提起诉讼。在诉讼中,如债权人提出在债权确认程序中未曾提交的新证据,且在提起诉讼前未就新证据与管理人进行过协商,即使债权人胜诉,该案的诉讼费用也应由债权人承担。因其债权在破产程序中未获得确认的原因是其自身的举证过失,而不是管理人的确认错误,而且其在提起诉讼前未采取合理、经济的方式解决争议。所以,因其自身过错造成的讼累负担与费用支出,应当由其自己承担。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履行职责的监督,将管理人是否怠于履行职责、为摆脱责任而将债权争议简单付诸滥诉的情况纳入监督范围,作为评价其工作业绩的一个考核因素。

  为了彻底消除争议、统一执法,对破产债权争议诉讼的性质及其收费标准如何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制定司法解释,以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