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保护成利安德巴塞尔的“救命稻草”
因经济不景气,“现金为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公司高管的口头禅。为了尽快走出债务危机,上周,全球第三大石化集团、聚烯烃巨头利安德巴塞尔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向美国破产法庭提请了破产重组保护要求。这一申请在美国时间1月7日获得了美国破产法庭的许可。21.67亿美元的过渡性破产保护融资(DIP)资金以及1亿美元的超紧急贷款,成为了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救命稻草”。
无独有偶,2008年12月29日,美国特种包装生产商切萨皮克(Chesapeake)公司根据《破产法》第11章也向当地的联邦破产法院提请了债权人保护(破产申请中不包括其在美国以外的分支机构)。经法院批准后,该交易预期将在2009年一季度期间结束。
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在还未失去偿还能力时,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就可以申请DIP资金,还能就债务及重组问题与债权人进行和解、谈判,在《破产法》第11章的保护下进行重组,缩减开支,重整旗鼓。美国《破产法》似乎已经成为公司挽救营运、重募资金、开源节流并卷上重来的最佳途径,破产保护也成为一些运营不良企业的“救命稻草”。
据了解,2007年12月,荷兰巨头巴塞尔公司花费了127亿美元的巨资,对美国利安德公司进行了杠杆收购,并承担了利安德公司的高额债务。此后,逐渐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化学品需求急剧下降,使利安德巴塞尔未能如愿地及时清理债务并维持运营。目前该公司债务总额已经上涨到大约26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债务发生在美国。
“在过去的2个季度中,我们看到需求出现了戏剧性的降低,原材料价格空前地回落。2008年12月尤其困难,客户为减少库存而推迟订单。”利安德巴塞尔公司首席执行宫福尔克海?绰索(Volker Trautz)说:“虽然我们希望这种困境能够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客户在2009年能增加订单,但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地重组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过去3个月中,随着全球工业产值下滑,利安德巴塞尔的状况迅速恶化。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滑帮助该公司削减了成本,但也导致其存货价值缩水,从而加大了该公司借款的难度。该公司2007年的营业收入高达447亿美元,然而目前其流动资产已经从2008年第三季度末的16.7亿美元锐减至6.39亿美元,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及维修费用。
利安德公司的首席财务官艾伦?比格曼(Alan Bigman)1月/日在法庭上称,该公司要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用现金支付超过10亿美元的债务,而且运营资金严重匮乏。该公司正在为其美国公司和一个欧洲控股公司寻找80亿美元的贷款。21.67亿美兀的DIP资金将由该集团的大部分债权人共同提供,1亿美元紧急贷款将由花旗银行提供。21.67亿美兀只是总共80亿美元打包DIP的一部分,若该打包计划得到批准,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笔DIP资金。
1月8日,利安德巴塞尔公司正式对外宣布,该公司下属的近80家企业已经受到破产保护。不过利安德公司律师安德鲁‘特鲁普(Andrew Troop)表示,1亿美元的超紧急贷款仅仅相当于公司两天的运营资金,公司现金流仍然十分困难。现在,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财政重组将受到美国破产法庭的严格监控,并可能会出售资产。该公司的公告还表示,其下属非美国企业没有陷入破产程序中,因此其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合作不会受到影响。
谈及利安德巴塞尔公司因大手笔收购而寻求破产保护一事,标准普尔分析师凯尔?拉夫林(KyleLoughlin)说,“在2008年之前的五年里,我们看到化工行业有许多杠杆收购的案例。现在,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本世纪初期的状况,(美国)每年都有五六家化工企业破产。”标准普尔客户信贷分类机构的分析师认为,虽然需求可能会略有增长,但石化产品需求低迷期预计要到2010年才能结束。大手笔收购正在带来不同寻常的后果,这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大手笔收购的融资问题。
一个多月前,陶氏化学和科威特石油集团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PIC)刚刚高调宣布,将等比成立合资企业。然而二十几天后,科威特政府就出人意料地决定放弃合资计划,让陶氏即将到手的约90亿美元资金飞走了。这一交易的取消对陶氏天价收购罗门哈斯直接产生了连锁效应;
2008年7月10日,陶氏化学公司宣布,将以每股78美元的现金收购罗门哈斯公司,同时,陶氏化学还将承担罗门哈斯35亿美元的债务。而陶氏化学原本希望借助与PIC合资交易获得的现金,完成融资收购罗门哈斯的交易。虽然2009年年初,陶氏化学公开表示目前正努力维持这笔收购交易。但分析师普遍认为,即使陶氏化学能顺利进行收购罗门哈斯的交易,也将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令公司受损。
同样因担心新公司不具备债务偿还能力,美国化工集团亨斯迈公司与美国瀚森化工公司去年12月14日对外宣布,两公司的并购协议已经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