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信托的三大风险
在价格回落、“三公”消费受限的背景下,还能投资酒类的信托产品吗?在理财市场上,此轮下跌给近年走红的高端酒类信托也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三大动机
就在这样的市场中,依然有酒类信托产品发行。如3月份,四川信托逆市发行“国酒陈酿歌德茅台酒投资(二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规模3000万元,资金用于但不限于通过拍卖会或民间收购具有投资收藏价值的茅台酒,投资期限为2年,预期收益率高达10%。
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酒类价格下跌,为何发行该类信托,且收益率还能如此之高呢?
“生产和经销酒的利润很大,许多酒企并‘不差钱’,不差钱发信托干什么?撇去正规的生产经营不说,主要有三种动机。”一位常期接触酒企的专业信托人士夏锋(化名)向记者介绍,酒类信托的融资成本通常在11%~13%之间,部分大型酒企就算不发信托,在当地银行以正常的渠道也能取得借款。
“一不缺钱,二有更低成本的借款途径,发信托,资金用来干什么。”夏认为“他们绕过贷款控制,实际搞房地产。”显然,酒类信托的融资成本相较于房地产,仍具有优势。
其次是处于营销的目的。“公司不缺钱,不搞房地产,有的酒企发信托就是打广告。曾经有个央企集团旗下公司来找我,规模几千万,我也给它发了,你说它就差这几千万吗?”夏进一步分析,“信托属高端理财,投资起点一般100万元以上,都不是穷人,通过发行和认购信托的方式推销酒,对接客户,这种实质是卖酒,将品牌打入信托群体。”
夏认为还有一种,那就是盲目从众赶时髦。“我还见过酒企的老板,不搞房地产,不做营销,大家都发,我也发一个,啥也不懂就让财务总监来找我了,也要发白酒信托。”
酒的渠道
“做酒的信托,最核心在酒的来源是否有可靠的渠道,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真假,二是数量多少。”北方某非银行系信托地区负责人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渠道很重要,看金融机构如何控制,我们比较严,对渠道不知根知底,压根不会去碰。”该负责人解释道,直接和原酒厂签协议,就像批发商从原厂进酒,价值增长较有保证。
“就拿中粮信托来说,如果是中粮集团旗下的红酒品牌,如张裕、长城,这没问题,足够保证酒的品质;可是,假如某天中粮信托跑去做海外洋酒,如波尔多红酒,这就要考虑了。”
该负责人用茅台打了个比方,假茅台到处横行,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司空见惯。“做茅台,连国务院都买不到真的,更何况是某投资公司呢?”
投资不是充面子,假茅台风险极大。“如果说白酒信托做茅台,你基本可以把这个信托扔一边去了,因为没有哪家信托公司有能力把茅台储存起来用于给投资人做增值,茅台酒能买到一瓶真的来喝都不容易,更别说给100万、300万起的投资人做增值,这事想都别想。”
上述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以信托金融行业的渠道,即便有能力拿到真茅台,不过十箱、二十箱,但是数量难以满足一个信托产品的设计,“别说上亿,5000万价值的真货都拿不到,能解决真又不能解决量。此外,非茅台类的名品酒又鲜有增值空间。”
还有就是价格风险。“三公消费限制的政策背景下,近期几大白酒主动降价,抵押物资产减值是必然。从财务的角度,风险已经出现,但未必会造成真的信托不能兑付。”资深信托人士刘擎表示,“信托公司目前做酒类信托,除了要求抵押酒以外,还有附加条件,比如大型酒企的无限连带责任担保,酒贬值没关系,有酒企担保,这道风控线很重要。目前看发信托的酒企都是知名企业或上市公司,实力还都不错。”
对此,在北京任职的某大型银行系信托经理也表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的主体很重要,其风险出现在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的企业有无实力,只要不倒闭破产,一般不会违约。“这里,大型央企的原厂商担保较好,而无金融信誉的投资公司明显差很多。”
融资方实力
“高端酒类信托是对传统投资领域的有益拓展,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需要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就目前而言,国内的高端酒类信托尚未形成成熟的操作模式和盈利模式,仍属于投机行为。”启元财富分析师汪鹏说。
汪指出,产品收益基于债权的,要重点审视融资方本身的还款实力。比如融资方是否在酒行业有成熟的运作经历和占据领导地位,其过往的银行信用记录是否优良,过往的年度利润几何及发展的稳定性如何,融资方的担保方(往往是其上级控股股东)的信用和实力是否雄厚,以及抵押物是否有足够的安全边界和足够的流动性。
而基于股权的,要求对具体作为标的的酒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对酒品的真伪、国内外市场价格,以及未来在市场上流通套现的流动性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买信托是为了高端消费还是对酒价有把握,要搞清楚。”刘擎表示,最终风险敞口的承担者很重要,其实融资方和投资者都有一定风险。“是否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是否足够强有力,是否是著名酒厂,其净资产负债率和再融资能力较关键。”
“对于复杂的酒类信托,每一个资金投向、风控措施要仔细了解,包括有哪些抵押。如果只是单纯等酒涨价时间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还是融资方的资质。大酒企能降低风险,太小的抗风险能力差。”来自金谷信托的一位信托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