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外资医院在华前景不确定

  从坚冰一块到合资进入直至现在可独资建立,外资医疗机构在华发展历程正折射出中国医改的博弈与取舍。

  但在政策逐步放开的同时,由于人才缺乏、资源分配等固有桎梏,外资医疗机构在华的发展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产生鲢鱼效应尚需时日。

  曲折进入

  外资医疗机构进入中国可谓是一场长达20多年的拉锯战。

  中国医疗市场对国际医疗资本来说一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早在1989年外资医院就已开始进入中国,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国内政策对于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一直非常严格。

  2000年,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合制定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基本以“入世”谈判中我国已作出的承诺为根据,符合WTO逐步开放的原则和要求。该办法明确规定: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即外资的股份最高可占到70%。据2001年的数据统计,全国约有200余家各种形式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其主要特点是:投资额不高、规模小;在服务内容上,综合医院较少;大多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时隔十余年,这一局面并未有太多改观,外资并没有大举进入中国,真正具有国际医疗机构背景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

  而在新医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医疗领域的放开迫在眉睫。2010年12月3日,本轮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发布。新规定明确公立医院改革也要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由目前的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逐步取消对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股比限制,对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先行试点、逐步放开;最终在程序审批上也要简化,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立审批权限由国家下放到省一级,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设立由卫生部和商务部审批。

  此政策被业内视为是外资医疗机构发展的极大利好,将迎来增长的高峰期。

  鲶鱼效应

  在政策逐步放开之时,业界期待外资医疗机构催生鲶鱼效应。众多医院管理专家认为,外资办医的引入和推广将有效弥补我国目前医疗行业资金短缺、医疗水平亟待提高等不足,同时,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如新理念和新型管理方式的引进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而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也是主管部门引进外资的一大初衷。

  但现实的困境不容小觑,外资办医院虽值得期待,结果却一直并不如意,除了政策等问题外,外资医院在中国的路并不好走。卫生部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1.8万家医院,国有医院占94%,垄断了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医疗技术和人才。仅此一项,足以令各种想进入医疗领域的社会资本生畏。而管办不分的体制,让公立医院显得更为强大,这也是令外资颇为担忧的一大因素。

  “我们在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很难获得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地位,因此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江苏省某大型综合外资医院董事长表示。外资医院发展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能成为医疗保险的定点单位,进而缺少患者。同时,外资医院在建设用地审核、贷款、税收等方面难以获得国民待遇,人才困扰亦相当严重。

  在难以解决的待遇差别下,一直以来,外资医院避开与公立医院正面较量,或选择专科治疗方向,或定位高端。外资医院之所以把客户群锁定在外籍人群,是因为其背后的第三方付费的海外医疗保险体制可以支撑外资医院的业务收入。

  “而我国目前亟需改善的是普通患者就医处境,所以外资医院对中国医疗服务状况的改善影响较小。”对于外资医疗机构对行业带来的变化,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应期望过高。

  同时有专家认为,对于外资办医,现在应探讨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放开或不放开的问题,而是在现行法律和政策框架下,能否一视同仁对待的问题,对待内资、外资,最重要的是应有一套统一的监管方法,不应有制度外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