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国退洋进”平衡术

  商务部6月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吸引外资呈现持续增长。今年1至5月期间,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共10543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0.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组数据来自此前被媒体广为引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对其中的21个拥有资产控制权。

  近年来国内部分产业被外资“占领”,外资不断地通过合资、收购的方式对我国部分行业进行控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由此产生的“国退洋进”、“产业安全”的忧虑已引起经济界人士的广泛讨论乃至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

  有分析人士断言,“近年来外资的渗透已经开始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转化的趋势。”但他同时也认为,“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不能妖魔化外资并购,而“国退洋进”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一定掌握好中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上述人士表示。

  外资渗透加剧

  外资渗透的最新案例发生在之前未被染指的白酒行业。

  6月27日,水井坊发布公告称,商务部已批准帝亚吉欧洋酒集团进一步购买全兴集团4%的股权,而通过对全兴集团53%股权比例的控制,帝亚吉欧间接控股了水井坊。

  外资的扩张正延伸到越来越多的行业,而在日化、种业、粮油等领域,外资渗透的深度几乎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日化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的KA大型卖场已基本被美国宝洁、英荷联合利华、法国欧莱雅、美国高露洁、美国强生、德国汉高、日本资生堂等国际日化巨头所垄断。

  公开数据也显示,日化行业中,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超过70%,占据的销售份额超过90%。

  相比之下,宝洁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联合利华和欧莱雅都在100亿元左右。而国内大部分日化公司的销售规模在1亿元以下。

  “近年来,宝洁、联合利华、资生堂等这些外资品牌虽然在我国中高端日化市场已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他们已不满足于在我国中高端市场所取得的成绩。”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指出,外资目前已将其发展的触角伸向了二三线城市的中低端市场,垄断我国日化市场的野心越来越大。

  外资在粮油业掌握的话语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ABCD四大跨国公司和益海等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从农作物种植、食品加工到食品销售终端的完整而庞大的产业链。中国约2/3的大中型油脂企业和4/5的大豆压榨能力已被外资所控制。

  外资对我国产业及经济的渗透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对我国企业及品牌的收购。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加净、熊猫洗衣粉、活力28、小护士、大宝、丁家宜等知名日化民族品牌悉数被外资收购。其中,或被“圈养”,或被永久雪藏。

  这正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赵晓所担忧的。赵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意图,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一是从获取利润转向垄断某一产业;二是从弱化竞争转向消灭竞争对手;三是从局部控制转向全面控制。

  “产业控制可以简单理解为市场垄断,从目前部分行业来看,外资的确已经做到了产业控制,其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说。

  白朋鸣进一步表示,外资对我国的产业控制其实是外资觊觎中国市场的丰厚利润,控制产业不仅可以为其进一步打开国内其他行业提供市场基础,也将使其资本盈利水平最大化。

  “双刃剑”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外资在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经济专家分析,外商并购不仅可以弥补国企资产重组的资金不足,盘活国有资产存量,重组优化企业结构,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也可以帮助国企扭转低效和亏损局面,还有利于国企实现制度的创新,从而可以更好更快地提升国企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产业链构造来说,外资的大举进入让我国的现代化布局能够迅速地实现。”白朋鸣认为,外资的进入也客观地带来了技术管理经验,不仅对企业发展,也对企业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因为国内在某些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部分行业被外资控制也往往被认为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同时,其造成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外资进入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外资通过行业垄断,挤压民族品牌,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产业的安全与发展。”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孟刚分析说。

  其中就包括广受争议的“国退洋进”。

  “国退洋进”可以理解为外资通过合资获取国内市场争夺资格。“由于资本优势,外资不断地侵蚀市场份额,导致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改变,例如在电梯、部分汽车零部件、CPU等行业,外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白朋鸣表示。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中被外资通过控制行业的前5家企业,进而控制了相应的市场。”李孟刚告诉记者,例如胶卷业全部被外资控股,零售业80%被沃尔玛、家乐福控制,乐百氏被达能控股93%……不少自有品牌被雪藏,逐渐失去市场发言权和自主创新平台。

  在白朋鸣看来,“国退洋进”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行业而言,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压力增加,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加;对市场竞争体系建立而言,不利于我国建立一个合理的市场体系。

  仍以日化行业为例。目前日化用品中高端市场上已完全是外资品牌主导,本土品牌势力微弱。上海日化协会秘书长金坚曾表示:“和外资品牌比,国产日化品牌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外商通过并购我国重点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获取后者的优质资产及营销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打垮其它企业,控制全行业。之后,外资企业会将并购的中国企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实现对我国战略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控制。”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赵晓对媒体表示,当我国企业变成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上的加工厂时,既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整个产业生态都会被破坏,影响长远发展。

  寻找平衡点

  近日,上海家化公布关于重大事项进展公告:上海家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审计、资产评估的现场工作已结束,家化集团的改制工作在进一步推进中。

  早前,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曾向外界直言,上海家化集团决不会卖给外资。据悉葛文耀曾在重组改制之初就定下了几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民族品牌一定要在,不能卖给外资。

  上海家化“拒绝外资”的做法虽然属于个例,但是如何找到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平衡点,做到合作共赢,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更要处理好开放与共赢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加快结构调整和重组改革,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又要在开放中保持自主和理性,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在对外合作中保持自主、发展自我。

  前文中提到的外资收购水井坊给我国的酒类企业如何利用好外资提出了新的命题。对此,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卫卿表示,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酒业资本,本土酒类企业要利用国际资本的增量,来盘活国内资本的存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民族酒业在世界酒类市场的竞争力。

  “一方面,在世界经济融合的大趋势、大背景下,你来我往,是竞争也是合作,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落后。”李孟刚认为对“国退洋进”要一分为二地看,“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外资垄断市场妨害我国产业的有序发展。”

  此外,很多外资收购中国知名企业的背后与地方政府的推力不无关系。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忽略了产业安全目标,以优良的国内企业吸引外资进入,造成一些国内企业成为外资的“美餐”。

  “因此,约束地方政府的权力是必要的。地方政府如果出售国有资产需要到上级部门进行审批、备案等,确立外资股份比例,避免被外资控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李孟刚表示。

  在鼓励引进外资与外资并购的同时要注意规避外资的恶意并购。在这一方面,2006年下发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以及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都可以发挥作用。“它们防止了重点行业、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或拥有驰名商标的境内企业发生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并购。”对外经贸大学并购问题专家卢进勇说。

  当前部分产业“国退洋进”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一方面政府频繁颁发政策利好刺激行业发展;另一方面,部分行业政府对外资企业做出了明确的限制。”对此,白朋鸣比较乐观,“依照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只要不展开特殊行业竞争,继续扶持民营企业进行发展,继续维持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国退洋进”只会越来越弱化,国家经济发展必将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