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渗控中国评级机构
8月3日,中国的评级公司大公国际宣布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展望为负面,这比标准普尔公司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早两天。国外媒体认为,来自亚洲的评级机构正挑战美国在国际评级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事实上,美国不仅在全球评级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中国评级市场2/3以上的份额也被美国占据。
美国进入中国评级市场
美国不仅在全球评级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也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进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目前规模较大的4家全国性评级机构中,有3家已经被美国评级机构渗控。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2008年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在培训、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吴红牵头的中国评级机构调研课题组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并购大公国际遭拒
大公国际是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中唯一未被外资渗控的。其实,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做法,让全球开始反思美国垄断评级市场的现状,除了已经逐步建立评级体系的中国之外,欧盟、俄罗斯也要组建自己的评级机构。
2010年大公国际发布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主权信用风险信息。这份报告中,大公国际与国际主要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多处大相径庭,例如中、俄、印等发展中国家的信用评级均超过了美、英、德等发达国家。中国的评级机构迎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
8月3日,大公国际宣布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虽然国际媒体对大公下调美国评级评价颇高,但市场并未认同,而标普在8月8日下调评级却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分析人士认为,大公国际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尚未建立。
在国内,大公国际独立性与公正性也随着近期铁道部的债券评级事件而备受质疑。铁道部于8月8日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作为该项目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给出了AAA的评级,高于中国的主权评级。“铁道部的偿债能力比中国政府还高?比美国还强?”一时之间,质疑声如潮涌。
但大公国际仍然坚持自己的评级。大公国际认为,铁道部是国务院组成部门,目前国家只允许财政部、央行和铁道部向市场公开发行债券,铁道部是以国家信用为偿还保证进行融资活动的。而在大公信用评级标准体系中,国家信用评级和企业信用评级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排序范围,大公给予中国本币AA+与铁道部的AAA信用等级没有必然联系,不具有可比性。
按信用等级收费
与国际评级机构类似,发行人付费的评级业务在我国评级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
一家企业、机构、政府要融资,就需要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如何,偿债能力怎样,独立第三方的评级机构应运而生。按照中国的相关规定,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央企还是金融机构,如果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行相关债券,则必须要有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生存的各种类型的评级机构有200多家,这样的市场环境也造成评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当前中国资信评级行业市场规模较小,评级品种较少,主要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
一位国内评级机构人士表示,与国际评级机构类似,目前我国评级行业收费模式和赢利业务都比较单一,发行人付费的评级业务在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有些评级机构在签订评级合同前,仅依据企业的部分书面资料便承诺给予较高信用等级,有些机构则采取返还的形式减少评级收费。据他透露,一些评级机构以不正当的手段抢夺市场,采取按等级收费的方式,评估费用和信用等级成正比。信用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
“企业在发债的时候,会直接用一定的费用来向评级机构买一个较高的评级,如果一些稍显专业的评级机构不愿配合,则无生意可做。”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