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在中国嫌没赚够?
中国欧盟商会上周三说,中国不透明的竞标规定、赤裸裸的偏袒和其他做法实际上阻止了外资企业获得公共采购合约,这一市场相当于中国经济规模的五分之一。在该商会公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之前,主要贸易伙伴已经在越来越多地抱怨,称外资企业在巨大而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中国一些行业或地方有排挤外资企业的倾向。
记得2010年9月中国欧盟商会也发表过类似的报告,认为由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歧视性待遇,中国众多行业中的外企正在丧失市场份额。该商会在这份年度《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中,公开了成员公司提出的诸多抱怨,并明确指责北京方面施行苛刻的认证要求,违反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仅半年时间,中国欧盟商会就发出两份带有异乎寻常的批评口吻的报告,似乎反映出在他们日益增强的不满情绪。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话只有从该商会的口中能够讲得出来。什么排外,与事实根本对不上号。该商会提到的中国采用营业执照制度,中国的营业执照制度早已有之,且对中国企业也是如此,应该说,所有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伊始就知道。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外资企业在中国享受了那么多的超国民待遇的事情,该商会为什么不拿出来说说?从中国加入WTO后,向外资企业开放受到了外力的强制,各行业和各地方都有条不紊地对外开放,中国甚至还出台了《对外贸易法》,清理修订了至少3000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在政策的导向下,国内有很多行业,民营企业都不能进入,而却让外资企业进入了。
例如2005年工商、中银、建设和农业等四大国资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提出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当时,政府决策层有一个原则,就是只吸引外资,国内民营企业一概不能进入。因此,直到现在,在中国四大银行战略投资者里面,我们看不到一家民营企业的身影,引进的都是外资。当时,外资企业进来的时候四大银行的股票都只有几角钱,而现在涨到几块钱了,市盈率至少有10倍。可以说,外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为了招商引资,为吸引外资,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尤其是体制内的“税收返还”,则是抵消以上中央政府的内外企税制统一的影响。在外资企业迅速膨胀中,不少地方或行业不仅让出了庞大市场空间,同时也让许多企业患上了软骨病。因而,不少人对外资大量进入大呼“狼来了”,并呼吁政府动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进行干预、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事实上,外资企业在中国享有先天的政策优势,这样的例证何止一起,见诸报端也不是一两次了。而一些外资企业拿着超国民待遇当令箭,在中国市场上“攻城略地”,自然“所向披靡”。这种并不对等的竞争环境,实际上已经在过去造成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减弱,陷入彼此恶性竞争的生存环境。两相比较,外资企业在取得土地、税收等政策待遇面前是何等“风光”,而很多企业却躺在别人的“摇篮”中挣着微乎其微的加工费。
目前,外资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存量相当大,在五六千亿美元左右,如果按照10%的回报率,每年的收益就高达500亿美元。对此,外资企业有什么可抱怨的?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有分析认为,我们过去对外资企业太优惠了。他们也许觉得在中国还有赚够,因此,还希望中国再敞开大门,以更加优惠的政策,请他们进来。
然而,这样的事情不能再重演了。作为当时中国引进外资最重要的任务,即解决国内发展所需的资本问题,而现在这已不是问题。如今中国早已由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成为一个资本剩余大国。截至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突破3万亿美元,达到30447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中国用其中的11547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债。中国在引进或利用外资的同时,也在鼓励或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投资。
当然,如果部分外资企业认为不能拥有超国民待遇,那还是自己离开中国好了。如果他们希望中国的政府管理机构能够开放一些领域,民营企业也非常欢迎,但是,最好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起让政府放弃,这样,外资企业不要再指望自己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继续享受超国民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