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面临的挑战与监管
近年来,保险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保险业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树立忧患意识,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有效防范风险,对于促进保险市场稳健运行、推动行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当前保险市场面临的挑战、下一步市场的走势以及监管应对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我国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稳定健康,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但在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形势下,一些潜在风险和突出问题仍需高度关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一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美国推出6000亿美元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全球金融市场再次造成重大冲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中通胀压力日渐增强,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CPI快速上行,2010年12月上涨4.6%,今年1月达到4.9%。去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今年1月突破1万亿元,信贷增速控制任务依然严峻。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变化与不确定性,给保险市场运行带来一定影响。
二是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在流动性充裕、信贷快速扩张、通胀压力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2011年1月,再次上调准备金率,达到19%的历史高点,2月再次加息0.2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转向和紧缩趋势更加明显。宏观政策调整将直接带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一系列金融环境变化,对保险承保与投资形成冲击。
三是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在内的突发事件呈增多趋势,如去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部分省区严重洪涝灾害、上海重大火灾事故,以及去冬今春小麦主产区旱灾等,对保险公司应急管理能力和应对巨灾损失风险带来挑战。
(二)保险行业自身发展中的风险
一是业务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保险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但目前风险保障型、长期储蓄型等优质业务占比较低,续期保费还没有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传统寿险占比仅为9%,新单期缴保费占比低于30%;产险业务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车险增长,车险占比超过70%。一旦外部经营环境出现较大变化,保险市场运行将有较大波动的可能。
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保监会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市场秩序持续好转,行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2010年,产险公司实现承保利润83.6亿元。但同业间恶性价格竞争、不合理激励机制、混乱的费用管理等诸多不良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市场秩序的不规范,对行业形成稳定盈利及改善行业形象带来诸多挑战。
三是保险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2010年,行业保费收入达1.5万亿元,增长30.4%;资金运用余额4.6万亿元,收益率4.84%。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改善过于依赖股票市场,快速增加的保险资金面临较大配置压力。同时,保险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已逐步扩大到基础设施、未上市企业股权、不动产等新的领域,保险机构的投资工具增加,交易对手增多,防范投资风险也面临更多挑战。
(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一是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目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改善仍主要依靠增资、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自身盈利补充资本的有效模式。业务快速发展和资本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行业可能迎来新一轮增资潮。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日益明显,其顺周期效应是公司经营和保险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是内控管理薄弱的风险。
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内控意识比较淡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内部审计能力偏低,对分支机构管理不到位,基层机构违法违规案件频繁发生。公司快速发展与内部风险管控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定价不合理的风险。
产品定价是保险经营的关键环节。目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持续通胀压力,对产险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挑战。车险费率水平和折扣率走势、交强险定价合理性等问题,社会公众十分关注。同时,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行业准备金提取的充足性和科学性也需进一步加强评估管控。
对保险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2011年,保险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持合理发展速度的矛盾与挑战。未来3-5年,寿险业在宏观经济有利因素的促进下,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为名义GDP增幅的1.5倍至2.5倍左右;产险增速将逐步有所放缓,但预计仍可维持高于名义GDP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
(一)2011年保险市场走势初步预测
分析宏观形势,综合考虑汽车消费政策变动、物价持续上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初步预计,2011年行业增速有可能低于2010年。
一是在通胀压力下,企业居民生产生活成本上升,可能削减保险方面的开支,制约保险业务发展。
二是加息预期上升,有助于提高债券、协议存款等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同时,也将提高分红和万能产品保单资金成本,估计上升30-50个基点,2.5%的预定利率将被突破,传统寿险销售难度增加。
三是充裕的流动性有助于股市回暖,但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将加剧资本市场震荡,改善投资收益和防范投资风险的挑战依然突出。
四是股市震荡、加息和通胀将综合影响居民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带来社会资金流向变化,加大寿险退保风险。部分公司3-5年期产品面临较大满期给付压力,现金流情况值得关注。
五是汽车消费政策效应将逐步递减,加上部分省市可能推出限制私家车发展有关政策,车险业务增速将逐渐回落。
(二)业务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
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市场主体自身发展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保险业务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反弹压力。
一是期缴业务短期化趋势明显。寿险10年期以上业务占比同比下降,3至5年期占比上升。
二是通胀预期和利率上升等因素将助推投资型产品需求,影响结构调整效果。
三是银保渠道结构调整难度加大。驻点销售的取消,可能导致销售难度较低的趸缴产品占比增加,而难度较大的期缴产品占比下降。
(三)银保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
去年11月银监会下发文件,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银行每个网点原则上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银保合作。受此影响,短期内银保业务将呈下滑趋势,也将加剧结构调整和规范市场秩序的不稳定性。新政实行后,主要保险公司银保新单及期缴新单日均保费预计下滑20%-30%。合作网点的限制,可能加剧手续费恶性竞争,银保业务经营成本预期上涨10%左右,驻点销售人员安置问题也面临挑战。
进一步防范风险的
监管应对策略
如何推动保险市场稳健运行和行业科学发展,我们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切实防范风险,避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引导行业坚持审慎经营,把严厉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作为监管工作重中之重,重点研究和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研究探索逆周期监管制度,建立保险市场波动减震机制
通过缓解顺周期效应的政策工具,促使保险公司在经济上行周期计提资本缓冲,以满足下行周期吸收损失的需要。强化盈利留存机制,明确保险公司在利润分配时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研究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动态影响,修改完善不同情形下的资产认可标准,有效约束公司扩张冲动和短期行为。提高资本的质量和水平,研究次级债与资本金的合理比例,提高资本、偿付能力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约束力。
(二)加大整顿市场秩序力度,推动行业规范经营和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分类监管的约束力,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建立实施主要业务市场退出和禁入制度。
二是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加强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建立查处结果行业通报制度和对外披露制度。
三是从公司治理、内控合规、高管问责和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探索建立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
(三)加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
强化对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及定价行为的监管。建立保险公司内控专项检查制度。加强对偿付能力不足以及充足率处于200%以下的公司投资资产价值波动的监测和预警。实施偿付能力监管措施前移,对偿付能力预计不足的公司,要求公司提前采取改进措施。
(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行业间良性互动发展
一是积极与银行监管部门沟通协商,制定规范银保业务相关配套措施,明确相应规定的操作原则和适用性,确保银保业务平稳过渡。
二是各地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要妥善处理银行驻点队伍安置问题,确保市场稳定。做好相关事件应对预案,加强舆论引导。
三是密切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保险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影响,对市场主体的产品渠道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
(五)加强对宏观形势和调控政策的分析研判
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强化市场运行基础研究和分析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形势变化,深入研判利率调整、资本市场变化、物价上涨等对保险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保险监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