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释放收缩流动性信号
时隔近三年上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央行网站27日的更新显示,自12月26日起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上调0.52个百分点至3.8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二者均为2008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调。
央行对银行业机构发放的贷款称为再贷款,不常用,近年主要用于金融稳定。
央行对银行业机构商业票据进行的贴现称作再贴现。再贴现政策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再贴现利率,相当于将基础货币从社会上收回,起到收缩流动性的作用。
再贴现不但能调控货币总量,还能调整结构。央行可以规定哪些票据可以被再贴现,哪些机构可以申请再贴现,由于具有针对性,可以使得政策效果更加精确。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说,通过再贴现的运用,央行可以对银行业机构进而对全社会的流动性施加影响。
数据显示,在管理流动性压力较高的2007年末至2008年初,央行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曾经大幅上调了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其中,再贴现利率上调了1.08个百分点。
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央行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转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连续两次下调了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其中,再贴现利率两次下调的幅度分别达到1.35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
虽然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上调向市场释放了信贷紧缩的信号,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央行的一位人士也解释说,再贴现工具的力度比较温和,不会对经济行为产生猛烈的冲击。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同比增加885亿元。再贴现余额561亿元,同比增加483亿元。
名词解释
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就是银行把贴现所得的票据进行再贴现的行为。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贴现票据进行再贴现所规定的利率,它表现为再贴现票据金额的一定回扣率。
再贴现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再贴现利率反映了宏观调控部门的调控意图。所谓再贴现就是商业银行用贴现完的商业票据到中央银行再贴现,实质等于一种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再贴现利率就等于贷款利率。这种利率提高,反映了调控部门收缩货币量的意图,下降反映了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意图。所以,理论上来说,再贴现利率上涨,等于减少了货币供应量,股市应该下跌。利率下跌相反,当然实际的市场表现要复杂的多。再贴现利率的调整经常只能影响短期的波动,却无法改变股市整体的原有运动趋势。
再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贷款时中央银行执行的利率即是再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也需要通过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一般它的贷款利率要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
------------------------------------
回归稳健央行上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12月27日更新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表显示,自12月26日开始,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再贷款利率)上调至3.85%,较之前的利率提高了0.52个百分点;央行还同时上调了再贴现利率,由之前的1.80%上调至2.25%。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都是自2008年1月1日以来首次上调。
除了一年期之外,其他各个期限的再贷款利率从12月26日开始均相应调整,其中六个月期从3.24%上调至3.75%;三个月期从3.06%上调至3.55%;20天期从2.79%上调至3.25%。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央银行调整再贷款利率,可以通过两种路径达到货币政策目标:一是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和额度,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二是可以通过再贷款利率变化向社会宣示货币政策取向,进而影响公众预期。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再贴现利率,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方式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起到紧缩或者放松银根的作用。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央银行在上调基准利率的同时上调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传递出更加明显的紧缩信号。在通胀压力不减的情况之下,央行希望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主要作用仅在于传递信号,其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非常有限。首先,再贷款使用已较少;其次,银行通过再贴现方式从央行获取资金的规模也比较小,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央行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再贴现余额为561亿元。(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