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电力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电力价格是指电力企业生产和经营电力的价格。目前,我国电力价格按电力生产经营环节分为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上网电价指电力生产企业向电网经营企业销售电力的价格;销售电价是指电网经营企业向电力用户销售电力的价格。

  目前,电力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电力价格政策和价格水平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电力价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电力价格由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价格水平按“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

  (1)上网电价。由发电成本、财务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发电成本中与投资有关的成本项目以政府批复的投资概算或决算为基础核定,其他成本按发电企业所在电网内同类型机组的平均水平核定;财务费用按发电企业贷款额和政府颁布的贷款利率核定,其中外资贷款的财务费用按合同或协议规定计算;利润按政府规定的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核定,资本金内部收益率按略高于银行长期贷款利率确定;税金按国家有关税收政策核定。

  (2)销售电价。由上网电价和电网供电费用构成。其中,电网供电费用包括供电成本、财务费用、供电损耗、供电利润和供电税金。由于目前电网经营企业厂网不分,因此,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尚未制定专门的电网供电费用管理办法,只是在销售电价中计入了一部分新投产电网项目的还本付息费用。

  1985年以来,为解决严重的缺电局面,国家实施了以刺激电力供给为主的“还本付息电价”和“燃运加价”等一系列电价改革措施,对促进电力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力供求矛盾缓解后,现行电价政策固有的弊端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上网电价定价办法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在厂网不分、电网垄断经营的情况下,我国上网电价仍由政府制定,对电力项目建设成本约束力不强,用户的实际电费负担过重;同时对市场供求反映不灵敏,影响了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二是没有建立合理的输配电价格机制,导致对电网投资积极性不高,电网建设滞后。三是电价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95年以来,国家对电价政策进行了改革:一是对电价进行了清理、整顿。向社会公布取消了各级政府在电价上加收的各项违法加价和收费;根据燃料每年价格、利率下调电力企业成本降低的情况相应降低了原有集资电厂的上网电价。二是改变了还本付息电价方法。自2001年开始,把按还贷期和非还贷期分别核定上网电价改为核定经营期平均上网电价,降低了电力项目投产初期的电价水平;并将按个别成本定价改为按省级电网内平均成本定价,促进电力企业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三是为减轻农民用电负担,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制定并实施了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政策措施(简称“两改一同价”),使农村电价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城乡用电同价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同时,为了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拟全面改革电价形成机制,以保障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电价改革的方向和长期目标是:在进一步改革电力体制的基础上,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同时健全电价管理规则,建立规范、透明的电价管理制度。改革初期的重点是在厂网分开的基础上,建立与发电环节适度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机制,初步引入独立的输配电价格,实现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优化销售电价结构,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直接向发电企业购电,逐步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发电企业均参与“竟价上网”实行新的电价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