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来自朋友圈的罪证?
先别激动,这事儿现在出现在美国。
2011年4月13日,美国达拉斯市医疗中心,一名61岁的女性患者死在了手术台上。
这位名叫MaryRoseannMilnede的患者,因心律失常而接受房室结消融术。在这家颇为知名的医院里,这种常规手术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医务人员都早已非常熟练。遗憾的是,她再也没能活着出来。
三年后,她的家人决定起诉这家医院和两位医生——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起诉缘由里有一条引起了广泛热议:患者之死与「医生分心」关系密切,麻醉医生ChristopherSpillers在患者手术时使用智能手机难逃干系。
资料显示,麻醉医生未能及时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偏低。「直到15-20分钟后,麻醉医生才发现患者出现紫绀。」人们常说「麻醉医生保命」,时刻关注监护仪和病人体征的麻醉医生,此时在做什么呢?
通过问讯得知,手术医生反映这位麻醉医生经常在手术中使用手机,有时会发短信,有时会用iPad读电子书。尽管他否认这种行为会影响麻醉安全,但这台手术的医生说:「手术时他的确在看手机。」
起初,他还说自己从不在手术中上网或刷新个人状态,直到律师对他的Facebook进行了调查:在2012年圣诞节当天,他发布了一条「圣诞节的早晨,就这样盯着监护仪……呵呵呵」,配图是一位患者的监护信息。他还曾发布过这样一条,「糟烂透的周五开始了,我刚发现下一个病人竟然有虱子,恶心的虱子!」
这起医疗官司还在进行中,结果尚不得而知。
分心走神在医院内并不少见
2011年的美国麻醉医师年会上,有研究者做了一份报告。其主要观点是,在54%的手术中,麻醉医师或麻醉护士会分心,而引起他们分心的主要原因是上网。
就我所知,美国不少医院手术室的电脑是连接互联网的。有说法是,这可帮助医生快速查阅医学内容,但调查显示不少医生也用它上网看新闻、购物或刷新社交网站。
美国ECRI医疗研究机构曾发布《2013年医疗技术危害名单》,在重点指出的十大类别中,「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引起的医务工作者分心走神」位列其中。
无独有偶,分心的不止是麻醉医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在2010年对灌注师进行过一次调查(灌注师是心脏手术时负责心肺转流的医生)。结果发现,56%的灌注师承认在工作时使用手机,其中八成认为使用手机可能对患者造成风险。
LNCtips网站还曾发布过这样的案例。美国一位发热患者在急诊病床数小时后才被诊治并用药。期间,患者丈夫前往护理站询问,发现6名护士在用手机,其中1人在阅读电子书。
在入院14小时后,医生才接诊并处理。最终,患者死于脓毒症。调查发现,这6名护士工作期间的手机使用记录,无一与工作有关。患方认为,医护人员怠职以致未及时诊断,导致患者死亡。工作时不恰当使用手机,可能难辞其咎。
哈佛医学院的JohnHalamka曾发布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位56岁男性患者准备进行经皮内镜胃造瘘管置换术,患者因心房内血栓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上级医生查房后认为,患者目前可暂停抗凝,便叮嘱住院医生在手持智能设备上修改医嘱——停止继续服用华法林。
当这位医生正在操作时,正好来了一条短信,是朋友邀约开party并确定时间。当他回完短信后,却忘了修改医嘱。结果是,患者因华法林过量导致自发性出血,不得不接受心脏手术清除心包积血。
目前在美国,若患者出现不良后果,医生可能会被因智能设备使用引起分心走神而起诉。判断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当面问询或视频监控了解当事人手机等使用情况;调查取证某一时间内当事人手机等设备使用记录(短信或电话;网页历史记录);调查检索某一时间内当事人相关网络账户使用及更新情况等。
工作时少用手机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出现,让人们成为24小时互联动物。刷微信、发微博,成为展示个人生活与工作状态的方式。不过,若这种行为涉及到工作时,则需要十分当心。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多是医务工作者。吐槽工作加班的辛苦,自拍两张照片,是不少人爱做的事。也有的医生,喜欢将刚完成的高难度手术照片发布出来,其中不乏巨大的肿瘤或奇形怪状的结石。
看似不走心的一张照片,却可能引起极大争议。去年,西安某医院手术室内的自拍事件,以病人的「开刀腿」为背景,就引发了医患及社会广发争议。尽管人们对处罚结果有看法,为相关人员叫屈,但医生的这种行为是否合规呢?
按照国家卫计委《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的要求,「进入手术室人员未取得医院管理部门的许可,任何个人、科室以及媒体不得携带各种摄影器械进行手术拍照、录像。」随着时代发展,智能手机这一集合了拍照、上网等多种功能的设备,理应按照上述要求管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医院是展现医护人员专业行为的地方。若手机等设备使用与工作无关,则理应禁止。更何况,拍者或无意,观者很有心。借助微信微博的强大传播能力,一张医护人员乍看无奇的照片,可能带来难以评估的社会影响。
医疗工作中,如何正确使用手机?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在工作中不恰当使用手机,能造成分心走神,从而无法快速集中注意力到正在进行的医疗工作。这毫无疑问会增加人们犯错的几率。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沉迷」这些设备呢?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曾根据一项酒精依赖测评量表制定了个人电子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迷你电脑)依赖测评量表。大家不妨自己测一测。如果你的回答全部是Yes,那你很可能就是此类设备依赖者:
你是否感觉到自己应减少使用个人电子设备?
他人批评你一直使用此类设备时,你是否很恼怒?
你是否对工作时过度使用此类设备而感到内疚?
你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使用此类设备?
在医疗场所内,医务工作者如何使用此类设备,才能既合乎规范,又不影响工作呢?下面这6条值得一看:
1、医院应对医务工作者设立手机限制使用及禁止使用区,部分场所可屏蔽或限制Wi-Fi信号。在休息室或餐厅等非办公场所,从事与工作无关活动时,可对Wi-Fi或手机信号不进行管制。
2、在工作区域放置提醒清单,以督促医务工作者最大化减少手机等设备的使用,降低其可能带来的干扰。
3、在医疗机构内设置局域网,方便医务工作者安全稳妥地沟通医疗信息,以替代微博、Facebook、Twitter等开放式社交网络。
4、仅对重要的电话、信息及邮件设置提醒,非重要电话等设置为静音或免打扰模式。在手机等设备限制使用及禁止使用区,不允许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包括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及发送邮件等。
5、对使用手机等设备拍照、录影等行为,应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以保护患者隐私。
6、应定期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伦理及利益冲突等教育,以避免手机等设备不当使用。
不可否认智能手机对医疗效率和安全性提升的贡献
Toerrishuman,是人都会犯错。医疗安全相关研究早已证实,医疗工作中的分心走神,会增加犯错概率,甚至对患者造成危害。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此类设备对医务工作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不小。
当然,终归不能因噎废食,智能手机给工作效率的提升和患者安全性增加也是值得肯定的,比如用智能手机上的App快速查询各种药物剂量及相互作用显然是更加高效的选择。
还有大量提供最新资讯及指南的智能手机App,也使得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随时随地进行,而他们的技能提升,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