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具有公益性的医患纠纷调处NGO组织在京出现

  近年来,各地涌现的第三方医患纠纷调处机构为解决医患矛盾、缓和医患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不要政府出资、具有公益性质的民间第三方调处机构也在北京出现。法学界人士认为,末端治理固然重要,当务之急是推进应有的立法,明确在医疗体系中相关机构的权利义务分配。

  北京市8家公立医院牵手民间第三方机构调处医患纠纷

  4月10日,北京首家医患纠纷调处NGO组织----京翰医患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丰台区医学会签署医患关系协作处理协议,并与区内8家医疗机构启动合作,将中心作为本医院解决医疗纠纷的常规调解渠道。

  丰台区的一组数据能很好地反映出北京医疗资源紧张的现实。丰台区常住人口230万,户籍人口140万。区域内有4家三级医院,其中1家传染病医院、1家康复医院;二级医院有6家。此次民间组织与医院的合作离不开丰台区卫生局的推动。丰台区卫生局副局长肖立新表示:“医患和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努力。这种合作有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北京市丰台区医学会从2002年开始开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2年来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共完成医疗事故技术鉴定241例,这其中最终被定性为各级医疗事故的仅11例,不足5%。

  丰台区医学会主任李志新认为,在现有纠纷处理渠道内,往往由于过度强调技术,忽略了患方的心理感受及其他各种伤害、损失,导致患方大多对鉴定结论不满意。部分患者在不懂医、不懂法的情况下盲目走上了法律诉讼的漫漫长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实践证明,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都希望有更多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渠道维护各自的合法权利,维护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使本不丰富的医疗资源得到优化利用,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民间第三方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更具公益性和独特性

  据了解,目前,各地医患纠纷调解主要有4类渠道:医院内部的医患纠纷处置机构、司法与卫生行政机关联合成立的医调委、司法机关下属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法院。

  医院内部的处置机构、人民调解和法院诉讼,这些传统渠道调解医患纠纷,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多发,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各地陆续成立了“医调委”,作为独立于医院和患者双方的第三方调解机构,这些机构普遍由行政部门牵头,政府出资,定编制、定办公地点,给予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

  京翰中心这种资金来自于民间、不占政府编制的民间第三方机构,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业内人士认为,其区别于以上4种渠道,除了专业性和高效外,最大的特点是公益性和独立性。

  作为北京首家医患纠纷调解NGO组织,京翰医患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13年11月,是以北京市京翰律师事务所医药事业部为基础,由专业从事涉医药类法律业务的律师和具有法律、医学、管理方面知识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域的志愿者组成的具有公益性的民间组织。目标是缓和医患矛盾,积极引导医患双方合法维权。中心开展日常咨询、医患纠纷调处、医患关系学术研究等层面工作。

  中心主任张文生律师表示,中心自成立以来,接受日常咨询200余件,其中电话咨询120余件,见面咨询80余件。中心即将在北京市丰台区慈善基金会设立冠名专项公益基金,解决经费的长期来源。

  中心创立的提议人之一,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常委王德文认为,京翰医患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中心,既不增加政府行政性支出,又独立于体制内的4种渠道,同时在制度设计上有监督机制,是一种创新。

  出席签约仪式的丰台区司法局副局长肖斌表示:“中心的成立具有开拓创新意义。中心的民间第三方身份有利于为患方、医方、相关行政机关服务时保持客观中立,切实发挥法律作用。”

  从前端尽快完善医疗相关立法

  从事卫生立法研究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董文勇教授认为,医患矛盾是社会矛盾在医患领域的表现。第三方调处这种末端治理手段非常有必要,但是体制的改善分量更重。如果建立很好的法律制度,对医患的权力进行合理的划分,进行风险的制度防范,一旦出现矛盾,就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如果前端没有很好地规范,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矛盾,并把大量的矛盾抛给了下游,产生诉讼和调解,甚至导致后端的处置缺乏效率甚至无效。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立法非常滞后,现有法律多数是关注公共卫生的,在医疗服务立法方面十分欠缺,医疗纠纷多发与此有很大关系,比如现有法律不足以规范卫生人员的行为,目前仅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但是这两部法律对医患服务双方的权利规范非常有限。应该尽快制定医疗服务法,规定常规医疗服务行为和紧急医疗服务行为。

  董文勇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卫生基本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基本法框定政府与医疗机构的关系、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关系、政府与医务人员的关系、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关系,以及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关系,从框架上、基础上、宏观环境上为改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民间和官方的共同努力,医疗纠纷问题未来才能够减少,整个医疗体系才能够实现一个善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