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中部医都”将成大武汉新名片

  武汉优质医疗资源全国领先

  近年来,市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就医习惯:器官移植到同济,心血管病诊疗去协和,皮肤病找一医院,烧烫伤赶紧送三医院……事实上,打造中部医都,武汉医疗界家底殷实,国家级重点学科近20个,居中部6省之首。

  以裘法祖院士开创的同济医院普外科和器官移植中心,其综合医疗指标高居全国第二,在国内医疗界“江湖”地位已经难以撼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医疗中心。

  协和医院的外科大楼则是亚洲之最,日手术量曾创下251台的记录。多对世界罕见的连体双胞胎分离手术成功,也为这所著名教学医院添色不少,传统拳头项目心血管、血液病等更在华中首屈一指。

  武大人民医院眼科、精神卫生中心等在国内已聚集影响,并在国际期刊登载多篇学术论文。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作为全国百佳医院,外科实力雄厚,早在5年前,该院曾成功救活湖北首例心脏贯通伤(左心室、室间隔、右心室全被刺破)的16岁男孩。

  武汉市儿童医院医疗规模、学术地位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儿童医院,去年日门诊量高达4000人次。新外科大楼投入使用,抢救危重患儿、低体重双胞胎、三胞胎的事例不胜枚举。

  今年4月,该院成功进行华中首例腹裂产时手术,挽救了被十几家医院宣判“死刑”的黄石腹裂胎儿,如今恢复良好。

  近年来,由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做领头羊的冬病夏治吸引省内外患者近百万人,每年都有不少外国朋友也来“凑热闹”,敷贴能治病的观念深入人心。

  “院士级医生”

  引进25人

  2009年中部医都始建时,政府表示5年内将每年投入1个亿,其中5000万元用于重点专科建设,5000万用于基础设施。

  经过评审,我市已确定中部医都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级四个级别50个重点专学科项目,更提出中部地区“十大专科诊疗中心”,依托省部属大医院的强势学科来进行优质医疗资源整合。

  重点专科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裘法祖院士去世后,武汉医疗界院士出现空白期,省市领导高度关注。按照“3.1.1人才工程”的要求,5年内,将培养引进三名高精尖院士级医学人才,培养1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0名青年人才。如院士级专家调入或落户武汉市,将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受聘担任重点专科名誉主任或顾问,担任指导工作,获一次性补助10万元。

  政策出台后,各医院已签约合作、引进院士级专家25人。武汉市普爱医院已引进首位院士,工程院院士邱贵兴受聘为该院骨科特聘主任,武汉市第一医院引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朱学骏担任“中部皮肤病诊疗中心”名誉主任。

  “医都”面积

  将扩大6成

  不少市民发现,如今的就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宽敞的门诊大厅,挂号、交费排队井然有序;各科室看病,电子叫号不争不抢;病房环境整洁、温馨。

  自2009年7月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共新批40项基建项目。未来几年将新增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95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床位数达到14800张以上,较此前的总面积、总床位数增幅分别达62%、42%。

  协和医院新建西院区,将达到以急救创伤外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同时,在金银湖地区规划建设新院区;湖北省中医院新建19层高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武大中南医院设计床位数800张的新肿瘤中心大楼项目已经获批;武汉市中医院在汉阳新区扩建5.2万平方米的新院区,市结核病控制综合大楼也已动工;其中,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项目作为中部医都重点工程,投资9个亿,已动工建设……

  硬件条件改善了,医院周遭的软环境治理也下足功夫。由市政法委牵头,卫生、司法、公安、法制参与的“武汉市医患纠纷处置工作专班”,专门制定预防与处置办法,依法管理医疗纠纷,从前盘踞在大医院的号贩子少了,活跃在医院周边的黑救护车也怕了,有力维护了正常医疗秩序。

  去年几十万外地人

  来汉看病

  中部医都立项以后,我市医疗统计数据中,每年外地来汉患者的门(急)诊人次成了重要的新指标。

  据武汉市卫生局最新统计,中部医都启建后,去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年门急诊量达5100万人次,住院量155万人次,年手术40万人次,其中,年外地来汉门急诊39.5万人次,年外地来汉住院22.4万人次,各项指标较上年增幅达15%以上。

  其中,同济医院年门急诊量256万人次,增长达10%;而在协和医院,尽管新门诊大楼仍在施工,丝毫不影响这所名院的人气,其门诊办统计该院日门诊量一直稳定在7000人次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仅这两家医院外地来汉患者就占60%左右。

  市政府还表态,将重点支持同济医院在光谷建成“中德”国际医院,支持协和医院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建成“中法”国际医院。

  2010年,武汉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武汉城建历史上规模之最。尤其是轨道和快速路成网建设,到北京、广州高铁“4小时交通圈”,到城市圈及周边“1小时客运交通圈”,让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到哪都“快”。因此,近两年,“高铁看病团”频见报端,为打造中部医都再次释放强烈信号。

  武汉智慧医疗服务

  将更给力

  一张磁卡,走遍全院都不怕。

  通过这张卡记录实名患者的医疗信息,今后,患者就诊时可不必带病历,检查片,医生在电脑上轻轻一刷,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入院治疗,护士扫描病人的腕带,就能识别病人身份,再也不会出现发错药的情况,而医生查房,只需点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就可调取病人资料开医嘱。患者生活也将更方便,比如,在病房电脑上点击鼠标向食堂订餐……这番愿景并非科幻电影,随着武汉市“智慧医疗便民工程”的逐渐推进,将一步步成为现实。

  目前,这一示范工程正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试点运行。该院党委书记孙昌林介绍,该院病房还将实现多媒体信息服务,如IP电视、上网、通讯、点餐、自助查询清单、宣教、视频探视等多网融合应用。一旦智慧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将大大优化就医流程、减少差错率,提高就医效率。

  而在另一家公立医院武科大附属天佑医院的改革试点中,患者的评分将最终影响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如医院已全面推行“电子评价系统”,像银行一样,在门诊主要窗口部门,每当服务人员办理完一项业务,评价系统将提示患者予以评价。在住院部,设立电脑触摸屏评价窗口,医院定期组织或邀请患者及家属进行“打分”,统计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此外,我市多家医院已开展以标准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预约挂号已广泛开展;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新农合农民就诊享受直通车,免受来回奔波之苦。

  一系列举措都在为中部医都的创建保驾护航。卫生部官员来汉考察时,对武汉给予充分肯定:“武汉在全国率先提出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这一概念已经具有无形资产和巨大品牌价值。

  记者祁燕通讯员袁英红陈莉

  2009年初,武汉启动医疗体制改革,计划三年时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被誉为“武汉新医改”。武汉医疗资源丰富,层次有序,实力雄厚,社会各界无不对此寄予厚望。

  为实现全体市民病有所医,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2009年7月,市委、市政府正式下文将中部医疗服务中心(即“中部医都”)建设纳入医改总框架,并提出:用5年时间,将武汉建成服务质量优、技术水平高、就医环境好、辐射能力强的中部医疗服务中心。

  同时,造就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在中部地区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临床重点专学科;培养引进一批德艺双馨,医疗和教研能力强的高精尖人才。

  力争到2013年,我市医疗资源总量、年门诊和出院病人总数、外地来汉就医人次等指标比2008年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