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守住医疗之“度”

  4月7日,是第62个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抵御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一种连最先进的抗菌素都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已经让许多人为之色变。而它的出现,正是由于抗菌素的滥用。

  不仅仅是抗菌素的滥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最好”的药物、“最高端”的检查和“最先进”的手术:从普通X射线到核磁共振成像,从青霉素到头孢菌素,从金属心脏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这些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却也为全世界埋下了过度医疗――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种子。

  过度用药――

  触目惊心的吊瓶森林

  4月6日上午,省儿童医院,看到护士将输液针刺入儿子头皮,1岁大的儿子开始哇哇大叫,杭州人翁女士的心里一阵隐隐作痛,不过她安慰自己:孩子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

  “不是都说输液才能好得快吗?是我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的。”她告诉记者,孩子感冒第3天了,一直没好,体温到了38.8度。“医生说不用输液,但我实在不放心,就怕把孩子烧坏脑子。”

  在省儿童医院,在浙江,在中国,翁女士儿子这样的输液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种原本是为了抢救濒死霍乱病人而发明的给药方式,如今就像“大炮打蚊子”一般,被广泛用在了感冒发烧等“战场”上。

  在中国,静脉输液已成了过度用药、抗菌素滥用的最典型方式。医患双方,仿佛都忘记了“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疗常识,共同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年人均输液8瓶的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输液的滥用,不仅带来了药品的浪费,引发了更多药品不良反应甚至意外死亡事件,还引发了耐药性超强的耐药细菌的出现。

  “抗菌素耐药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危险,它使我们有可能回到发现抗菌素之前的时代。”在今年世界卫生日的活动中,世界卫生组织如此警告说。

  是什么导致了过度输液、过度用药?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负责人、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某某表示,除了患者治病心切、一上来就想用最好的药物速战速决之外,医院要靠卖药营利也是抗菌素不合理使用的重要原因。

  过度检查――

  无处不在的检查化验

  74岁的临海人胡某某,一个多月前因为肚子疼得厉害,住进了台州一家大医院。医院几乎把所有能做的检查和肚子里所有的器官都检查了一遍,还是没有发现问题。

  住院6天、光检查费就花了3000多元之后,老人家托人找到了省人民医院院长、普外科专家叶某某。诊室里,叶某某在老人右下腹摸了几分钟之后说:“80%可能性是阑尾炎。”很快,阑尾造影结果出来,是很普通的阑尾炎。整个检查费只花了100多元。之后经过简单的阑尾炎手术,老人很快顺利出院。

  “如果台州医生的基本功再扎实一点,我就不用花那么多钱了。”胡某某感叹说,同样的位置台州医生也用手检查过,但因为自己阑尾的位置比普通人高出了两厘米,医生没能发现。

  说到这件事情,叶某某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最基本的检查也是最有效的检查,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医生包括我自己带的一些博士生、硕士生,对物理检查这些基本功的重视程度没以前高了。”结果,设备越来越先进了,医生却好像越来越不会看病了,什么诊断都要依赖机器代替自己才行。

  曾经是名临床医生、现任《卫生经济研究》副主编的徐某某,对此也有同感。“现在病人到了医院,一堆的化验待查单子,一个化验单往往包括几十上百个项目,你不做检查医生甚至没法给你看病。”

  徐某某认为,过度检查的原因,既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也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有关,不能全部怪罪在医生身上。没有大型医用设备,病人不肯来,医院为了尽快收回设备成本,只能摊在患者身上。医生为了保护自己,也更愿意多做检查:“万一有个检查项目没做,问题没查出来,患者要闹要讨说法怎么办?”

  于是,等待患者的,只能是更多次数的检查,更加昂贵的检查费。

  过度医疗――

  世界上最贵的金属

  心脏介入技术,被誉为是心血管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不过,要想享受到“里程碑”式的服务,给自己装上个心脏支架,患者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

  因为,介入手术中的心脏支架是一个金属支撑物,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贵的金属――这种直径只有两三毫米、长度不过几厘米的空心不锈钢圆柱体,仅单个材料价格至少就在万元以上。

  上世纪80年代冠心病介入技术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介入病人的数量,也从最开始全国每年只有几十例,到现在每年的近20万例。

  这种过度发展的势头,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曾以心脏支架手术为例,抨击过度医疗。他说,现在有很多心血管病人动不动就需要插导管、放支架,这本来是急救措施,但目前已经到了使用泛滥的地步。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某某,去年在杭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介入手术确实有过热的迹象。在中国,大量不需要介入治疗或不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正在被置入支架。“如果不是诱导消费、过度医疗,怎么会有医生给病人体内置入了13个支架?”

  “我们不能像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那样,‘手里拿锤子的人看到什么都像钉子’。”胡某某说,介入技术确实不错,但再好的技术也有自己的适应症,不能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尤其是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患者还有中远期的血栓风险。一旦发生血栓,后果常常是猝死。为了预防血栓,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这又会使患者处于出血危险性增高的境地,这或许将会使治疗陷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