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与医患矛盾恶性循环
医疗费用上涨、医患纠纷增多……医患矛盾使得一些医护人员进行“自卫性”诊疗,在检查和用药中趋于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过度医疗”现象。
“小心”背后
“如履薄冰、如顶地雷”,一些医护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形容自己的心理状态。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处理棘手的医患关系成了不少医院头疼的事,也让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过于追求“安全”。
河北省胸科医院医患办郭某某说,近两年发生了十几起大的医疗纠纷,赔偿数额要求越来越高,从过去两三万增长到二三十万甚至上百万。一些医院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表示,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工作越来越难做,医患关系牵扯了很大精力。“我们尽可能尽职尽责,但还是要保持戒备心理,唯恐哪些事做得不到位,引起纠纷。除了治病救人,我们不得不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河北省一家医院“医疗风险控制与医疗事故防范”课程讲义表现了目前医患矛盾对医护人员诊疗行为的影响。课程在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时讲到:“对于可能出问题的病例,尽可能有意保留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在医学常规允许范围内,如果需要应全面检查,如病人不同意,在病历中注明。课程还强调:“最重要一点,医生和病人关系不仅仅是医患关系,随时可能转化成原告和被告关系。当病人来求医时,医生要把病人看成‘原告’,把自己看成是‘被告’,做好充分准备,不仅仅是病历记录,还要包括现代化的音像设备,一旦上法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说话要有分寸,不该说的别乱说,病人可能揣着小录音机摄像机之类东西。”
于是,很多医护人员不得不做一些自卫性诊疗行为。河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韩晓雯说,如果门诊来了一位年纪大的病人,又咳嗽又喘,即使明确是肺部问题,但不能保证其心脏没问题,我会建议他做肺部和心脏检查,涉及到的症状我们尽量都想到,这样做也是对病人负责。”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志华说,宽松的医患环境对降低“过度医疗”有好处,如做胸透只需10元,胸片则要125元,医生为了留证据,一般会让患者拍胸片。
医患矛盾
一些患者和医院负责人认为,“过度医疗”与医患矛盾恶性循环。医患纠纷增多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医疗体制下医院趋利性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与患者经济负担能力的根本矛盾。反过来,医患矛盾又进一步助推“过度医疗”发生。记者了解到,医疗纠纷发生后,有医患双方协商、第三方调解、民事诉讼三条解决途径,但都存在一定弊端。
记者了解到,发生纠纷后,患方很少采取去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走医疗诉讼途径,很多人选择“医闹”等非正常方式,最后往往以医院妥协赔付了事。一些患者表示,普通群众大多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患方与医院处在信息不对等状况。石家庄一些市民说:“大家对医生失去信任,现在医院太黑心,很多人倾家荡产来看病,可一些医生只想着挣钱,一旦发生意外,家属怎么能平心静气?”
医疗事故鉴定和诉讼周期长也是患方不愿走正规处置渠道的原因。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办的张自伟说,做一个事故鉴定一般需要2到3个月,如果鉴定结果有意义,再申请上一级鉴定,需要时间更长。在病人病重或已死亡情况下,家属会觉得费时费力,结果又不可预测,往往采取堵医院等方式来解决。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目前开始推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由于调解尚未与有效的责任认定相衔接,使得调解往往变成“和稀泥”。一些医院负责医患关系的工作人员说,调解员虽然是独立方,可以得到医患双方信任,但他们大多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也不能认定事故责任,往往一听患方说病没治好,就觉得医院应该赔偿。
实行多年的医疗责任险在实际运行中面临很多困难。张志华说,医院十几年前开始加入商业医疗责任险,每年参保约七十万元,但一个事故可能就得赔50万、上百万。
改善环境
一些基层医护人员表示,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需要继续深化医改,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改变目前“以药养医”状况,提高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水平。同时,应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给医护人员宽松的工作环境。
一些医院负责人认为,要缓解医患矛盾,卫生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整治医疗腐败,增强医护人员诊疗规范,避免和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人民调解制度不能“和稀泥”,如果闹事就拿钱平事,会形成恶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对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行为予以规范,如很多医院加强了对病历书写质量要求,很多医院管理者认为,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原始证据作用及在医保医疗付费时的凭据作用日显突出。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记者看到75岁患者霍秀清的病历,这名病人住院一个多月,医疗文书达200多页,包括医嘱、会诊记录、与家属谈话记录、知情同意书、检查记录、监护记录、重症护理记录等。这家医院医务处处长高某某说,在目前医患环境下,医生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和患者沟通和写病历上,病历越来越厚,需要交待的事越来越多,研究病症、做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