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缺少抵押物难落实
近日,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加大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信贷投入。与此同时,银监会亦专门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
尽管越来越多金融政策剑指“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缺少抵押物,农村小微企业和家庭农场很难贷到款,在企业真正的诉求面前,新政似乎显得“无能为力”。
农村小微企业贷款,难过“抵押门”
虽然国家出台金融支农的政策,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村地区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仍然不乐观。
湖北一家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杨平向记者介绍,十多年前他成立了一家以蔬菜收购、冷藏、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以蔬菜开发为主,辣椒、黄瓜等主打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农贸市场非常受欢迎,年销售额七八百万元。不过,由于公司冷库面积小且流动资金有限,在春节等热销时节外地需求量大的时候,只能眼睁睁地失去大好商机。
据杨平介绍,几年前他就想扩建冷库、增加流动资金,但要实现这一计划光预算就要一二百万元。于是,杨平就开始了艰难的“跑”银行的过程。
但结果却让他颇为无奈。银行相关人士告诉他,像他这种情况必须有抵押才能贷到款,并且还要担保。最关键的是,一二百万元不可能一下子满足,“顶多贷三五十万元”。
“公司固定资产不够抵押,而且这点钱根本不够用。”杨平说,最后,他还是靠朋友帮助扩大了公司规模。
和杨平一样受困于资金难题的还有家庭农场主李学林。他向记者介绍,自己七八年前承包了村里几十亩地建起小规模养猪场、养鸡厂,还承包了几十亩地搞棉花、大豆、蔬菜种植,但同样急需扩大规模。
和杨平的遭遇一样,李学林的资金筹集也不顺利。由于银行“需抵押、担保”等门槛,一圈跑下来,李学林也没有贷到款。
贷款风险仍是银行重点考虑因素
据了解,《关于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提出把符合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作为支持重点。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产业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等三方面,具体包括农业科技、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耕地整理、农田水利、批发市场建设等;而《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则要求进一步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
那么,在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文件支持农村金融的背景下,“三农”和小微企业为何仍然无法逾越贷款难的鸿沟呢?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记者分析称,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比较宏观,治标不治本,无法起到从根本上起到金融支农的作用。
董登新认为,监管部门金融支农很难落地,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作为经营主体,首先考虑的还是自身风险。“我国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户收入不稳定,农户分散导致信息不对称等,因此银行不愿意给农村小微企业贷款。”董登新说。
9月17日,湖北一家农信社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贷款风险仍然是银行重点考虑的因素,由于多方面原因,该农信社已经停了小额贷的业务。
“监管部门可以在监管规则、监管政策上有所创新,比如调整存贷比、定向降准方面出台新政,这样才能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董登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