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银行信贷房产证依赖症
正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传出消息: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两年来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授信企业37家,发放知识产权贷款44笔,40275万元,所有到期企业全部还贷,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交行北京分行的成功尝试,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金融业、企业界人士的激辩:如何才能推动更多的动产质押,彻底扭转银行信贷的“房产证依赖症”?如何从更广阔的领域寻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放贷难的问题?
交行北京分行:一个成功的尝试
2006年底,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在全国率先开办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一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交通银行北京分行零售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张鑫表示,这种模式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又拓展了银行的信贷业务新领域。
截至2008年8月底,交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授信企业37家,共发放知识产权贷款44笔,40275万元,其中,专利权质押贷款5745万元,商标权质押贷款24330万元,版权担保贷款10200万元。所有到期企业全部还贷,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参与到其中的北京经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峰律师表示,这标志着知识产权在银行质押贷款是完全可行的,风险是可控的。
连成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伍堂认为,知识产权已经开始成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知识产权将成为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竞争焦点。
过度依赖不动产担保带来问题重重
尽管北京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成功尝试,但深圳一些亟须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对记者表示,这种新的融资形式在现实中并不好用,各大商业银行至今未能推出专利质押贷款产品,资金缺乏阻碍了他们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房产证依赖症”让科技创新型企业陷入了这样的悖论之中:如果企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不动产,质押物倒是有了,但研发经费不足,没有过硬的产品,贷款何用?如果企业把资金投入研发,技术成果有了,但没有质押物,贷不到钱,怎样投入生产?
高级系统工程师杨玉海在深圳创办了一家科技企业。他花费10年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出了能大大改善目前企业管理效率的大型ERP软件系统,赢得了武汉、深圳等地业内人士的兴趣。但这十年的技术攻关,已经令他的企业“花光了所有的资金,连房子也没买。”
为了向市场上推广ERP系统,杨玉海需要约1000万元资金。然而,最近他寄希望于通过这几个有前景的技术成果进行质押贷款,却在建行、工行连连碰壁。“银行认为知识产权风险太大,只有房产没有风险。”
而对不动产担保的高度依赖,除了为中小企业融资树立壁垒外,对银行和金融经济本身的发展也造成了困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研究员邱海洋批评了这种在《担保法》框架下,融资担保交易过分依赖不动产对金融经济和谐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一是加剧了担保资源的稀缺程度,使得融资环境尤其是贷款环境更趋紧张;二是刺激了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升高,加大了银行风险。
“事实上,中小企业的三大动产都是有担保价值的:应收账款、存货和知识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我们银行界应当研究推出更多的信贷业务。”邱海洋说。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在哪里
张鑫分析,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信贷风险和小企业风险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还面临着特有风险。首当其冲便是法律风险,由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商标专用权和专利本身存在较大的权利不稳定性,权利人的权属与权益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导致权属争议。这种确权风险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否有意义,质押能否成立。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认为,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定是担保方和商业银行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为知识产权的价值难以评估,导致了很多商业银行至今无法推出专利质押贷款产品。
刘伍堂说:“由于专利价值评估本身的风险,尽管交通银行率先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其他银行均表示‘暂不打算跟进’。”
各界协同作战,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
在高交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论坛”上,与会者认为,银行方面应当重新审视传统的贷款观念,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变革,改变传统的放贷模式。但同时,各界应当共同采取措施,降低知识产权质押的风险。
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董荣建议,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首先政府要和银行、企业及担保机构一起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
针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主任黄毅建议,依靠市场力量自然形成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降低银行的风险。(新华网记者肖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