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拍卖“鉴宝”骗局应公之于众引起警醒
孝感的刘先生为了给患脑瘫的儿子治病,将4枚民国纪念币委托永丰某某公司拍卖,为此还借了2.5万元作为服务费给对方。不料4个月过去,拍卖没有下文,费用也不退还,他无奈求助于本报。媒体暗访发现,这家公司根本没有相关鉴定资质,300元买的地摊瓷器,竟被鉴定为价值17万元的精品。
剥开文物、艺术品、专家鉴定、拍卖天价这些华美包装,这家所谓的“鉴宝”公司,与那些“你中大奖了,但要先付几万元保证金”的痴语并无二致。但由于文物古玩拍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相对陌生神秘的领域,所以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及所谓“鉴定专家”的怂恿和忽悠,许多人很难保持清醒。鉴定者一旦掉以轻心,就很容易踩入重重陷阱。
民间的文物、古玩收藏热,已经红火了许多年,也混乱了许多年。大银幕上一部“疯狂的石头”,电视节目里一把“砸宝”的大锤,网络上流来传去的“一夜暴富”传说,都以某种浮夸的方式,述说和嘲讽着那些“一地鸡毛”的猫腻。文玩市场“水很深”,“捡漏”只是个传说,早有专家指出,市面上所谓“珍品”,99%都是赝品,种种告诫和揭秘,却未能阻止许多“不懂行”的民众,涌向这一看似“高大上”的领域。
此时,善打擦边球者,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他们以中介委托为名,花钱买网络搜索排位,举办假展览、假拍卖,哄抬价格,扰乱市场,坑人无数,即便在合同上玩再多文字游戏,偷换再多概念,这种鉴定行为,理应受到相关部门的严肃查处。
201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为313.83亿元,再次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占据首位。市场的活跃和庞大,展现着蓬勃生机,更呼唤着更有效的把关机制。对民间文物鉴定、交易、投资、收藏等行为进行规范,针对普通民众收藏行为进行法律、科学知识普及,都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任由伪鉴定、假拍卖漫天要价、胡作非为,将严肃的学术鉴定变成丑陋的商业投机,最终伤害的将是无辜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