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保障市民的阅读权利
经过数月的起草、讨论,《深圳经济特区阅读促进条例》6月23日起公开征求意见。《条例》明文规定了每年4月23日为深圳市未成年人读书日,并把每年11月的“深圳读书月”定为法定节日,其中所涉及的成立市、区级全民阅读委员会,对未成年人及困难人群阅读提供帮助等条款都颇具新意。
阅读立法是树立“底线”
一听说为阅读立法,就有人近乎本能地抵触:阅读还需要立法吗?立法了人们就爱阅读了吗?今后不读书是不是就算违法了呢?今年深圳“4·23世界读书日”座谈会上,有法律方面的专家介绍了韩国等国家用立法的形式为阅读提供保障。换言之,为阅读立法其实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深圳算是与国际社会接轨。
深圳民间阅读组织“后院读书会”会长王会长在通读《条例》后表示,立法首先是针对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促进全民阅读,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是这些单位的基本职责。这些部门或者单位必须为阅读在资金上和资源上,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将全民阅读纳入到日常的工作计划当中去。这就保证了阅读有一个“底线”,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用法律的形式来为阅读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作用:那就是所有跟促进全民阅读有关的工作不会因领导更迭而力度削弱,不管有关上级决策部门的人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促进全民阅读的工作不会也不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已经在法律上有了规定,谁不执行、不落实这些规定,就将会被问责。”
当然,王会长也表示,《条例》是促进全民阅读的法律“底线”,要把全民阅读的活动开展好,我们应该争取的是“上线”。在这个方面,把促进阅读当作一项工作来做,跟把阅读当作自己的志趣来推行,其效果当然是大不一样的。
全民阅读,全民行动
提及“全民阅读”,毫无疑问,图书馆是最基础的阅读设施。深圳图书馆馆长张馆长认为,《条例》的出台并非约束,而是使阅读事业发展又多了一层保障。
“比如说,在阅读设施部分,条例提到了新建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都要配备阅读空间。这个措施可以使各种文化设施相得益彰,将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为文化综合体。”新建、改建或扩建住宅小区以及城市更新建设项目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公共阅读设施,这一条款也受到张馆长的赞同。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会长表示,《条例》体现的是我们目前对全民阅读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知,“比如说政府主管部门和民间阅读组织之间的关系,深圳的民间阅读组织发展得一直比较好,有《条例》的保障,就可以从原来的自发的、那种不太自信的情况,转为可以浮出水面,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深圳某出版社作为城市出版机构,在《条例》中也被“鼓励市属出版发行机构出版、发行、推介本土作者创作或本土题材的各类出版物。”某出版社副社长于社长表示,某社前年年底便成立了特区读物编辑部,并配备专门的编辑,有了《条例》的保驾护航,出版机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更合理地为本土出版调整资源。“本土出版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培育本土作家作者,为本地的文学、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做出贡献。”
三个方面细化全民阅读
立法保障之后,便是细节的落实。作为全民阅读方面的资深研究者,徐会长建议深圳可以从分众阅读、分类阅读、分级阅读三个概念上把“全民阅读”细分、落实。
分众阅读,即是区分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不同的推广。深圳是移民城市,市民也可分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每个受众群体都有自己的阅读需求,不应该一概而论。
分类阅读是指区分图书的等级。图书按照等级可分为经典、名著、好书等等,在出版物众多的当下,图书良莠不齐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在进行阅读推广时应该有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分级阅读是按照读者的年龄、文化层次进行区分。儿童阅读有对应的儿童图书,如绘本等,成人阅读有适合成人的图书。让孩子看成人的图书,很容易造成孩子对阅读反感,从而产生反效果。
“深圳的全民阅读如果能在这三个方面踏踏实实走下去,再加上《条例》的保驾护航,一定能够在全国保持领先。”徐会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