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条信息泄漏,你的身份信息安全吗
1亿条信息泄漏,其中包括公民的姓名、电话、身份证,甚至照片等十分敏感的个人重要隐私信息。根据相关媒体的深度挖掘,此次1亿条信息泄漏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其数字甚至有可能超过4亿条,个人信息黑产规模甚至已超千亿元。
我们经常会接到贷款、办理信用卡和推销的电话,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身份信息被泄露了,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做到以下几点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1、公共场合WiFi不要随意链接,更不要使用这样的无线网进行网购等活动。如果确实有必要,最好使用自己手机网络。
2、手机、电脑等都需要安装安全软件,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对木马程序的扫描,尤其在使用重要账号密码前。每周定期进行一次病毒查杀,并及时更新安全软件。
3、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也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
4、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不同网站最好设置不同的密码。网银、网购的支付密码最好定期更换。
5、尽量不要使用“记住密码”模式,上网后注意个人使用记录。
6、到正规网站购物。查看消息或者浏览视频时,一定要去正规的网站,有时安装了杀毒软件,也不能保证电脑不会感染病毒。尤其是购物的时候,会涉及到网上支付,使用正规且有保障的网站,安全系数更高。
7、不随意打开陌生邮件。不随意接收或打开陌生邮件,打开邮箱,看到陌生人发来的邮件千万不能轻易打开,尤其是看到中奖或者是奖品认领等带有诱惑性信息的内容。
8、在处理快递单、各种账单和交通票据时,最好先涂抹掉个人信息部分再丢弃,或者集中起来定时统一销毁。
9、在使用公共网络工具时,下线要先清理痕迹。如到复印店打印材料,打印完毕后要确保退出邮箱,有QQ号码的,退出时要更改登录区设置有“记住密码”的电脑设置。
1、垃圾短信会源源不断;
2、有人冒充他人,报出你的个人信息,然后说最近经常发生诈骗案件;
3、不法分子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调查婚姻、滋扰民众;
4、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新型的、非接触式犯罪;
5、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电话、信件敲诈勒索、恐吓威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也是“两高”首次就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