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如何改善就业难问题?

  如何改善就业难问题,看专家咋说,看其他地区咋做

  如何破解就业难题?专家们各抒己见,认为在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保障方面,政府必须充当起“买单”的角色,尤其是福利保障问题必须自己承担;认为我省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环保型小产业,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认为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不论哪位专家都认为,改善就业难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培训上下大力气。

  专家支招

  改善就业问题首先注重培训

  ——昆明市委党校副教授赵培章

  针对云南劳动就业市场的现状,赵培章分析到,大学扩招与岗位提供之间脱节,岗位的有限性使得众多毕业生找不到出口,现如今社会的岗位需求量虽有所增加,可并不能与大学扩招的速度相比。从结构上看,人才适应性与社会吻合度也存在问题,这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再培训,以及求职者个体的综合素质提高来弥补。

  赵培章介绍,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保障方面,必须充当起“买单”的角色,尤其是福利保障问题,政府不能将其责任推给用工企业,而是必须自己承担,责无旁贷,保障不到位会造成就业成本提高,压力也会随之增加。

  赵培章认为,想要改善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重培训。虽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主导转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脱节的培训”使得供需依旧失衡,只有加大培训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岗位适应性。其次要“治本”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就业观与人生观入手,做好宣传、公示。学校方面也是重点,课程、专业技能、市场配置人力资源要相协调,为毕业生提供社会上所需人才的技能知识是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一把钥匙。毕业生自身也要做到沉淀,忌浮躁。

  多关注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邹丽娟

  邹丽娟认为,目前我省的就业形势严峻,面临着农民工和大学生两大群体的就业问题,不过这两个群体的问题需要分开来看。

  邹丽娟说,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的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都想要一个“稳定、舒适”的好岗位,所以公务员考试才那么热门。

  邹丽娟特别指出,云南的少数民族较多,在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中,贫困少数民族大学就业难问题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很多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相对更高,他的就业问题已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家庭。所以如果他们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其中跨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甚至危及到我们国家的边境安全,需要特别注视。

  邹丽娟认为,一方面我省的产业结构构成,决定了我省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加之我省的农民工技能水平低,只能做一些初级的、简单化的工作,就业时也就面临了竞争力弱的问题。邹丽娟说,我省的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此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但是我省的就业吸纳力有限,这就要求我省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立足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环保型小产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吸纳力,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

  邹丽娟指出,虽然相较四川、河南、安徽等省份,我省并不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但是每年昭通、玉溪等地还是有大批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劳动力在外就业,生存条件差,很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邹教授就提议在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也要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另外,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牵扯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些群体投以更多的关注。

  企业应提高工资和福利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

  金子强分析了我省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了城市,但是现在用工单位对工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越来越高的门槛,没有任何技能的农民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现在的大学生都想找一个好单位,好岗位,大家都跑去考公务员,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公务员吸引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就造成社会上的人才分布不均。所以今年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就提出要实行公务员任期制。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金子强认为,虽然政府部门也在采取各种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但是短期内就业形势不会有明显的好转。全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势必促使企业吸收更多的人才,这将会催生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企业也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满足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需求。企业在对人才的基本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相应地提高工资标准以及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

  金子强说,应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现在的农民工没有相应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所以对农民工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金子强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6.3%,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未来可以吸纳相当数量的人才。

  需要注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现在大学毕业生出了校门,往往找不到期望当中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为毕业生做心理辅导工作。针对考研这一潜在的求职队伍,学校不能只关心招生的问题,应更多地为学生以后的就业考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另外,学校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他山之石

  国外模式

  英国大学生实习政府补贴单位

  英国政府和高校重视学生就业,就业率是高校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英国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服务部门,从学生踏入校园起就着手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特点、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服务和培训。由于经济困难,用人单位不招新员工,学生无法获得工作经验,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又更难获得工作机会,为解开这一“死结”,英国实施了“实习生制度”,实习生实习一般不超过一年,政府对于用人单位给予一定补贴,允许用人单位只支付给实习生较低的工资、在非常时期不支付工资。

  日本政府出资为学生和企业搭桥

  日本推出“梦想实现”项目,搭建了专用的网络平台,免费在求贤若渴的小企业和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登录该平台的大学毕业生有望最短在两个星期内拿到企业的录用通知书。还推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援项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给符合条件的实习生按天发放技能学习补助。企业每接收一名实习生,将得到教育训练补助和实习生宿舍补助。

  美国大一到大四都有专项指导

  美国高校普遍设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在校生进行求职培训,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服务,服务范围涵盖大一至大四乃至研究生阶段的职业规划、假期招聘、实习和毕业后去向等领域。

  从大一就开始辅导学生如何撰写简历和求职信,并通过与学生谈话来帮助其设计职业规划。大二阶段,主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习。大三阶段,主要工作涉及暑期实习招聘,提供有关求职简历和求职信写作的免费咨询服务,并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该阶段的实习至关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会被评估,表现出众者会拿到公司的全职招聘意向书,即提前找到了工作。进入大四阶段,中心主要举办各种招聘会和在校面试,并开始在数据库里提供全职招聘的信息。

  国内模式

  山东推广农民工适用的简易合同

  山东最近通过问卷方式,对1025家企业和1.9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民工更乐意到哪里打工、有哪些期盼、企业到底缺不缺工等。根据调查,山东将及时发布工资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职工工资,增强岗位稳定性;推进劳动合同签订,推广适用于农民工的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将住宿、餐饮业等各类小企业的大量口头协议转变为书面合同。还将采取措施,分步推进,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从制度上逐步解决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加速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安徽池州小微企业纳入帮扶范围

  安徽池州市帮扶小微企业优化财务,提高财务核算水平,规范其内部管理。对初级农产品免税,农、林、渔业项目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将社会福利企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与执法督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

  内蒙古“就业指导”列为大学必修课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将探索与基层单位开展“校地合作”、“定向培养”等模式,疏通基层就业渠道。建立专门台账,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特别是蒙古语(双语)授课班学生的就业帮扶。各高校安排专门教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帮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指导咨询、优先推荐就业,并从就业专项经费中给予求职补贴;对蒙古语(双语)授课班毕业生,在基层就业项目、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聘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今年所有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把职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西藏2.3亿元补贴就业岗位

  为实现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全就业,西藏出台系列大学生就业帮扶政策。西藏今年将安排资金2.3亿元用于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及就业、再就业补助,千方百计增加公职人员岗位,开发更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同时,将推进就业援藏机制建设,促进西藏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见习。

  结束语

  本报从3月22日开始推出“农民进城”系列报道,用9个整版的篇幅,以卧底局长陈家顺的“后卧底时代”作为开端,调查我省务工者在省外的生存状态,农村务工者在城市中打拼的情况和心态,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等。并且采访了省人社厅、省就业局等相关部门,探访了市委党校和云南大学的专家、学者。

  通过采访,我们看到,我省超八成务工者都是“家乡宝”,缺乏技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而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或是专家学者,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看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从培训上下手。(张晓青李婧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