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假期实习维权遭法律空白
7月、8月是高校学生暑期实习的集中时期。通过暑期实习,学生有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单位也得到了劳动力补充。这本来是双赢的事情,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学生实习期间权益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
镜头回放非“劳动者”劳动仲裁不受理
“我是个学生,在工厂实习一个星期没到就受伤了,能算工伤吗?”来自无锡金匮律师事务所的虞晓峰律师前不久接到这样一个咨询电话,而类似的电话,事务所在这两年里接到的并不少,“一个暑假就有上百起吧。但是绝大多数到最后都不了了之,受理的概率最多只有1%”。
虞晓峰表示,由于目前的法律缺位,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旦发生劳动争议问题很难解决。
从金匮律师事务所收到的咨询来看,拖欠、克扣甚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是最主要的纠纷类型,“由于假期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有关薪酬标准的协商大多是口头约定,有些无良雇主就会趁机抵赖,少给甚至不给报酬。”
虞晓峰提起去年暑假发生在滨湖区的一起劳动纠纷,“一批外地学生集体到无锡打工,在马山的一家企业洗酒瓶。学生咨询的时候说,当初和厂方约定的是1毛钱一个,但到结算工资的时候对方却一口咬定,只答应了5分钱一个的报酬。”为此,学生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但却吃了个闭门羹。
“因为根据法律规定,实习生不具备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也就是学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不构成劳动关系,不在仲裁受理的范围之内”,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在校学生在参加实习或兼职时受伤及其他问题,均是按照民事纠纷来处理。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实习或实践的时候,遇到相关问题,劳动部门无权受理,而只能按照相关民事法则进行处理,这起纠纷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最终得以调解。
新闻分析走诉讼程序学生“伤不起”
有学生曾向虞律师咨询,“不仲裁能不能干脆直接起诉?”虞晓峰表示,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践中行不通。
“到法院立案首先要明确起诉主体对象,对方既然是经营单位就要有对方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最重要的还有支持起诉事实的证据”,虞律师表示,单立案一环就足以让大半学生打了退堂鼓,“还有一个诉讼成本,无锡目前的律师费还是2001年的标准最低也要1500元,比很多学生起诉的纠纷涉案标的还要高得多。”
“是否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呢?”虞晓峰还表示,学生所诉劳动纠纷并不会影响到其基本生存,而且法律援助对象有明确规定的几大类,学生并不包括在其中,“看看咨询记录就能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咨询了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有的是假期结束要回学校,有的则抱着‘花钱买教训’的心态飘过”。
镜头回放实习“走过场”企业“不上心”
今年读大三的小仇回忆起去年的实习遭遇至今仍愤愤不平。去年暑假在新区一家生产笔记本电脑配件企业实习,不慎摔伤了膝盖,但由于和企业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协议,看病的几百元钱得自掏腰包,在家休养了一个星期还被扣了工钱,事后和厂方多次交涉也没有结果。“当初实习的时候哪会想到签协议啊,心想能有个地方实习就不错啦。”
今年,小仇多了个心眼,再次找单位实习的时候,明确询问实习期内能否签订雇佣协议,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只和正式员工签用工协议,实习生不属于正式员工范畴”。为了能完成学校要求的实习报告,小仇最后还是选择了在毫无保障的前提下进厂实习。
惠山区一家模具企业的负责人说,不少实习生是碍于亲朋好友的情面接收的,实习时间也不长,这种临时行为导致对实习生的使用往往没什么计划,更谈不上培训。而不少大学生并不是因为为了进企业而实习,只是想积累经验,或者是完成学校里的暑期任务,只为了能在实习报告上盖个章。该负责人坦承,如此的雇佣关系让企业不会考虑去和他们签订雇佣协议,“上岗前我们会和他们强调一下各个规章制度,尽量安排让老工人带这些实习生,或者给他们安排相对简单、轻松的熟练工种,减少出安全事故的风险。
新闻分析买方市场让实习生无力维权
事后维权如此艰难,那是否能在事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呢?相关人士肯定地答道,当然有,“可以通过正规的职业中介机构挑选实习单位,与中介机构签订中介服务合同。这样一来,中介机构就有义务为学生对用人单位进行审查把关。通过这种途径找的用人单位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发生问题中介机构必须承担责任”。另外,虽然学生不算劳动者,但还是可以和用人单位签订雇佣协议,在协议中对双方的权责进行明确,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但事实是,每到暑期便有大量学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对作为买方的用人单位来说,有很大的挑选余地,谁要签协议就不用谁,学生们如果求职心切也就没辙了。”劳动部门相关人士说,无锡地区学生暑假实习单位还是打零工的多,“比如促销、发传单之类。因为学生们都没什么钱,所以零成本的网络求职成为他们的首选,但这样很容易找到一些非正规机构。但即便如此,这样的状况还是一年年在重演,因为学生实习一个假期的报酬一共也没有多少,没有几个孩子舍得花钱去找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