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讨薪难”期待制度发力

  年关将近,顺利拿到一年的血汗钱回家,是每个异乡工友最大的期望。然而,不时闯入人们视线的各类“讨薪”事件,刺痛人们的神经。为何一到年底,欠薪事件便时有发生?如何跳出“年年讨薪”的怪圈?欠薪与企业生存、城市发展之间,存在什么钳制关系;日薪、周薪、月薪、季薪……名目繁多的工资潜规则究竟是如何形成?透视欠薪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法律关系和处置对策,尤为迫切。

  正视欠薪

  关乎工人利益,更关乎产业发展

  “年年讨薪”已成为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常见病”。而一些地方由于经验不足、处理不当及监管疏忽等原因,讨薪时不时酿成群体性事件或个人悲剧,令人惋惜。如何妥善解决劳资薪酬纠纷,事关底线民生,影响社会和谐,成为管理者每到年底不可逃避的重要议题。

  据广州市人社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引发的劳资纠纷案件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共计5534家,同比5491家增加0.1%)。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市场需求萎缩,尤其是建筑施工、加工制造和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依旧严重。而长期以来,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私招乱雇劳动者现象,薪酬管理制度也不规范,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维权渠道狭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讨薪”之路坎坷。

  必须看到,“欠薪”问题不仅关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关乎企业诚信,而且对于转型期地方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聚集地。外来务工人员是广东经济腾飞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近些年,由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如何留住工人成为不少企业的燃眉之急。“用工荒、招工难”已逐渐成为各类中小企业的“传染病”。每年年初,广东企业争相到省外“抢人”的新闻已屡见不鲜。

  在这种形势下,及时解决好“欠薪”问题,甚至在全国领“模范雇主”之风气,才能以诚意留住外来工人,抢先占领人力资源高地。“欠薪”关乎工人利益,更关乎产业发展、城市后发潜力。

  透视“欠薪”:薪酬制度亟须规范透明

  劳资薪酬纠纷的痼疾在哪里?薪酬制度无疑首当其冲。

  当前,我国规定的工资制度是月薪制,如果全行业都严格遵守这一制度,欠薪事件可能会大大缩减。然而,记者发现,现存的工资支付制度,尤其是个别产业、行业带有行业特点,未必都是按月支付。一些行业甚至已形成不成文的薪酬“行规”,这些行规未必违法,却给“欠薪”埋下了隐患。

  以建设工地、服装业及皮具制造业为例,这三个行业工资支付制度比较特别,因而也存在欠薪隐患。

  先看看建筑行业。不少建筑企业财力雄厚,工程合同非常苛刻,动不动就会因质量问题而扣款,其背后有强大的律师团队撑腰,而施工方急于要拿工程,无暇他顾,一旦跳入陷阱,纠纷难以厘清。另外,该行业的工资结算以工程项目任务完成、工程审核合格为界限,如果工程有问题,工人返工报酬很低甚至没有报酬。从当前法律看,只要工人拿到的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而且经过合法程序、规章制度,便可以适度扣工资。这虽然给企业一定的管理自由权,弥补对工人怠工、出工不出力造成的损失,但同时也给欠薪埋下隐患。

  再看看服装产业聚集区。一条经流水线生产的裤子,要质检合格才核算工资,工人拿的是计件工资。由于生产周期的原因,工人第一个月还拿不到工资,往往要到第二三个月才完成工作量,经产品检验合格后才计算工资。在这一行业里,服装薪酬支付制度基本是季薪支付形式。因此,一旦发生欠薪,就属于“一拖三个月”这类严重欠薪类型。

  再比如,皮具产业不少是作坊生产,老板拿到订单再租机器、场地以及招人,完成订单就散伙。这类“包工头型”的生产不少既无资质认证,又无固定场所,容易发生老板跑路,工人血本无归。所以,现在皮具行业盛行“日薪制”。每天一早招工找工的人熙熙攘攘,较容易发生纠纷。

  以上几个行业由于薪酬的特殊性,存在欠薪隐患。经过与广州市人社局劳动监察支队等相关部门的交流,记者发现,具有行业特点的工资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也给杜绝欠薪带来障碍。

  行业案例

  建筑行业为何是多事之秋

  2014年,根据人社部、公安部等八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欠薪问题依然集中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筑企业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高达94.29亿元,占解决被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的86.61%。

  建筑行业为何会成为欠薪“重灾区”?主要有以下几类矛盾:

  一、建筑工地承包模式首当其冲。

  去年年底,由多所高校联合发布的《当代建筑业欠薪机制与劳资冲突调研报告》显示,7年138起欠薪案例中,层层分包与转包的比例高达97.1%。目前建筑工地多采用此类施工模式:总包-分包-工人。总包单位把工程层层分包,分包单位各自雇佣工人,有些分包单位不具备资质,不仅给工程带来风险,也埋下欠薪隐患。在这种模式中,工人只认识包工头,连工程总承包商都不认识,一旦发生欠薪,只能揪住包工头。有些包工头自己也没拿到工程款,左右为难,成为整个欠薪环节的“夹心层”。巨大压力下,不少包工头被逼无奈选择逃走。

  二、工资支付制度具有特殊性。

  建筑工地的工资支付以项目完工、验收为准,平时每月只支付生活费,并不以过年为限结算,因此过年遇上工程没完工,工程款未付,工资自然没有着落。这与工人准备拿钱过年的心理预期形成冲突。在记者调研中,不少工人认为,自己干活就给钱是天经地义;而包工头则认为,工程质量不好就要返工、要扣钱,更不用谈及时给薪酬。两种心理预期构成难以调和的矛盾。

  三、保证金制度具有盲区。

  广州几年前就注意到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劳动及建设部门分别为其量身订制了“保证金”制度。其中由劳动部门主管的保证金,建筑企业支付的累计就有10亿元。而这份保证金至今没动过。因为保证金捆绑一系列东西,如信用考评、招投标、贷款等,一旦企业被责令付工资,往往迫于保证金威力而没有不从。

  还有一部分企业没交保证金,没纳入笼子。这些多是分包单位,如消防、水电、劳务公司。现在一个工地只有总包单位参加保证金,总包单位只有总体责任,不负主体责任。具体分包的用人单位承担主体责任,但他们不在保证金约束范围,因此不受约束。可见,现在保证金制度尽管有震慑力,仍存在盲区。

  从调研情况看,解决建筑业的欠薪痼疾,不妨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法规方面的完善与规范。一方面,我国早已有法律杜绝非法承包,然而在现实中,劳务公司通过向不具备资质的私人包工头提供资质,赚取挂靠费用。而具体的一线工人的招募和组织管理,仍旧由最基层的包工头来完成。这样一来,建筑施工企业将用工责任转嫁到包工头身上。层层分包的本质仍未改变。对于这种新型“转空子”行为,亟待法律细化予以打击。

  其次,改变管理模式,由九龙治水变为谁出问题谁负主体责任。建筑工地出了问题,是属于水务部门的,还是建设部门,或是劳资部门,需要进一步厘清,之后由该部门负主要责任,不要陷入“人人有责、人人不理”的窠臼。

  第三,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培训及工资支付解释。在施工前,应告知工人质量审核标准、薪酬发放标准,避免日后因质量问题扣薪时引发纠纷。

  第四,细化工程标准,引入第三方评判。由于现行规定不够细致,如工程质量怎样才算标准,如何扣工资才是合理的,这导致扣工资随意性大。工程方现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定标准扣工资的话语权集中于一方,容易引发矛盾。所以最好引入第三方评判体系,由建设部门或监理公司来认定,给双方合理的处理。做实网上公示平台。公示有资质的建设单位,清理没有资质的承包单位并制定一系列处罚标准。

  广州探索

  扎紧制度笼子

  近些年,广州在探索劳资纠纷的处理机制上,也一直不遗余力,不少举措开全国之风气。对于当前各地密切关注的“讨薪”难题,广州的探索可提供有益借鉴。

  网格化管理。目前广州市人社局有两个网络—管理网格化、信息网络化。全市街镇共设173个行政区划,属于一级网格,部分较大的网格还设置二级网格。基层网格员担负重要责任:及时解决基层劳资投诉;第一时间赶赴应急事件现场;时时掌握当地企业情况。网格收集到的情况形成信息网络,供上级了解、统计、分析。

  处罚“掷地有声”。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广州出台多项措施处罚欠薪严重的企业,避免对于涉事企业“隔靴搔痒”的处理,建立防止欠薪逃匿的长效机制。各有关部门(包括劳动保障、经贸、公安、外经贸、税务、工商、银监、人民银行、海关等)要对公布的欠薪企业及经营者实行“黑名单”管理。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另外,辅以“吊销营业执照、暂停投标资格”等举措。

  常态化的预警机制。特殊时期开辟绿色通道,防患于未然。2014年以来,全市各级劳动监察部门加强日常巡查,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辖区内的用人单位,特别是存在工资支付隐患的用工量较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加强巡查。广州市普遍建立了“工资监控员监控”、“工资发放备案监控”、“重点企业专人监控”、“电子信息化监控”等多种监控模式,多方协力,加强监管。年底开通投诉的绿色通道,对于30人以上或者情况紧急的,不再引导到当地部门去投诉,而是在电话里了解情况,并通过当地网格的劳动监察,主动服务,最快两个小时搞定。

  未来还须大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广州处理欠薪事件的执法力量稍显薄弱。目前有执法权力的专职执法人员只有230人,人少案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面对未来日益复杂的劳资关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资源配备,乃当务之急,亦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