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怎样规范人们的具体行为?
教育法是制约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是一个抽象概念。教育法对具体的人的行为的限定是通过教育法律规范来完成的。执行教育法实际上是执行教育法律规范。
教育法律规范是具有特定的内在逻辑结构、并通过教育法律文件中的具体条文表现出来的、用于约束人们教育行为的一般行为规则。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需要明确的是,教育法律规范部不同于教育法律条文。教育法律条文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教育法律规范表现为具体的法律条文,但不是所有的教育法律条文都是教育法律规范。一些只表达立法依据、立法目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内容的条文,不具有教育法律规范的基本要素,不是教育法律规范。另外,有时一条法律条文可能包含了多种教育法律规范,所以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规范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教育法律规范也不同于教育法律文件,只是教育法律文件的主体和核心内容。
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1、法定条件
法定条件,又称“假定”,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或情况。每一个教育法律规范,只有在所规定的法定条件出现时,才能适用该规范。如《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在这个教育法律规范中,“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和“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就是该规范适用的法定条件。
在一些情况下,法定条件不明确写出,但它可以从其他法律规范条文中默示出来。不过,对于含有处罚或奖励内容的规范,法定条件必须明确地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以保证其准确地加以实施。
2、行为准则
行为准则是指法律规范中明确规定的对于某类行为的基本要求,又称为“处理”,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它规定当教育法律规范中规定的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3、法律后果
法律后果是指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后,有关的人按照规定做出某种行为或没有按照规定做出某种行为时,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和责任,包括遵守法律规范后的肯定性的后果和违反该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否定性的处置。法律后果是法的强制力的体现与保证。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缺一不可,否则就起不到法律规范应有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每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都应包含这三个要素。有时,某一个教育法律条文包含了全部三个要素,有时几个教育法律条文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有时,因一些教育法律规范的一般适用条件明确,或对法定条件有一个总的规定,就不再对每一个法律规范都反复作出法定条件的规定;甚至,一个法律规范的三个要素可以在两个以上的法律文件中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