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律师应针对“市场”需求打磨自己
未来律师应针对“市场”需求打磨自己
法学院的学生们如果想在毕业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学习两不误。针对“市场”需求打磨自己,已经成了未来法律人不得不走的路
方兴嵩,中国人民大学法律职业发展协会(下称法职协)会长。
2004年刚考入人大法学院时,由于对律师这个职业有着刻板印象,“觉得律师就是卖嘴皮子的”,因此,从一开始方兴嵩就断了自己做律师的念头。“加上人大这种氛围,就给自己定了公务员这条路。”
方兴嵩2008年保送研究生,继续在人大法学院读书。明年即将毕业的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11月底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备考上。不过,他也没有放弃别的公司或企业的面试机会,以“给自己留条后路”。
“焦头烂额”的间隙,方兴嵩偶尔还是会为当初武断地断掉自己的律师之路感到后悔,因为在做法职协工作的时候,通过跟很多律师聊天,他发现律师是一个适合男生的而且非常有前景的职业。但无奈,他在过去五年多里没去律所实习过,去律所找工作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有优势。
“毕业后再知道就晚了”
法职协几乎是人大乃至全国高校惟一一个专门服务于法学院学生职业发展的协会,2009年3月在法律实务与研究交流协会的基础上改组而成。
接任会长后,方兴嵩把法律职业发展协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相对侧重毕业生转向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并重,特别注重对非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这跟他自己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提起本科时是否有学长对他进行指导,方兴嵩耸耸肩说:“没有。如果当时有学长告诉我法律专业的学生适合的工作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人告诉我社会工作的现状到底是怎样的,我也许会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现在也许能有更好的选择”。
现在,方兴嵩和其他协会成员,在通过调研非毕业生的需求之后,根据切实需求举办相应活动。比如提前教授他们面试技巧,因为“很多学生在大二大三就面临着实习面试,如果在本科或研究生快毕业时再教给他们这些,就晚了”。
他们还会组织不同的用人单位,比如外资律所和本土律所,来人大进行模拟面试,让同学们领会不同类型律所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侧重点,而且要求面试流程要和实际情况完全一致。方兴嵩告诉记者,今年邀请大成律师事务所进行模拟面试时,由于提前了解到大成正常的面试程序是人力资源部、其他合伙人、部门合伙人依次提问,但肖金泉律师在现场却提前发问了,方兴嵩还即时跟肖律师沟通,请他们严格按照一般流程来,以便让同学们感受到最真实的面试场景。
对于这些,人大的同学们很受用。
在人大法学院大楼里,记者随机采访了大二男生小崔,碰巧他分别参加过本土律所和外资律所的模拟面试。他告诉记者,通过“实战”,他了解到外资律所比较注重GPA,因为外资律所的负责人告诉他,其实他们明白学生毕业后一切就归零了,而他们要对毕业生重新培养,看得就是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那么GPA就是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之前还有学长告诉我,好好实习就行了,绩点不重要的,这么一来,我得实习和学习兼顾了,因为我还挺想去外资律所的。”小崔说。
大学不应只是“风花雪夜”
方兴嵩说,会有很多人告诉师弟师妹们要好好享受大学生活,不要想太多现实的、残酷的事情。但是他认为,残酷的现实终究会到来,与其最后毕业时接受轰炸式的残酷,还不如把“残酷”提前,平均到大学的每一年,这样在最后毕业选择时就能更有的放矢。
所以,在跟师弟师妹聊天时,方兴嵩都会告诉他们,就业现实很残酷,工作并不像他们想像得那么好找,而且即使就业,也可能会面临着被边缘化等问题。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邀请成功人士,比如各大律所高级合伙人、知名法官等去人大讲座,给予未来的法律人们以就业希望的同时,法职协也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回来座谈。这些刚刚工作的学长会讲起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看似光鲜的国企工作,可能会面临很悠闲很边缘的困境;比如村官可能面临着不能及时发挥自己作用的尴尬等等。这些实际问题会给这些还对未来抱有一些幻想的准社会人们一点“失望”,以便他们今后能更好地接受并适应现实。
“在高中的时候,老师都会说,再熬两年就上大学了,大学会非常轻松。一到大学,我们又告诉‘孩子们’大学也不能放松,因为现实很残酷,这好像有点不人道。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子,与其最后他们承受不住打击,还不如早点抛弃幻想。”方兴嵩脸上带着一种本不应有的“历经沧桑”的感觉。
提前做好多手准备
在法职协组织的一次外资律所模拟面试时,方兴嵩对一个大三外系女孩儿印象很深刻,因为她把当天在场的所有研究生都比下去了。
那个女孩开场就说,自己并不想来这家外资律所,她想去别的外企,来参加模拟面试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经验。
尽管如此,这个女孩的谈吐和表现却给方兴嵩和在场的面试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活动结束后,方兴嵩了解到,这个女孩儿很早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然后所有的努力多是为这个目标准备,包括实习、面试技巧的准备、面试经验的积累等等。
但是,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倒数第二”的情况下,法学院的学生们似乎都不敢“在一棵树下吊死”。
清华大学06级学生王寥(化名)最初的目标就是法院,她觉得做律师的话过不去心里的坎儿,她没有办法为一个犯了重罪的人辩护,而做法官是她的理想选择。于是在毕业那年她所有准备多是冲着北京法院去的,但最终却未能如愿。她告诉记者,因为当时并未做其他准备,自己内心还是非常慌的,尽管最后还是到了一家媒体工作,但她仍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多手准备,“广撒网”方能让自己稳操胜券。
法职协调研部部长田轶是法律硕士二年级的学生。他告诉记者,他们班大部分人都在做多手准备,因为尽管2009届人大法学硕士的就业率高达96.7%,但就业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加上近年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比如律所的人才需求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而且很多律所也不想要刚刚毕业的学生,如果只盯着律所,那么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实习与学习两手抓
法职协外联部的主要任务是,与法院毕业生对口单位们协调,为同学争取实习机会。
外联部部长张宇蛟告诉记者,协会成立半年多来已经陆续送出三四十人去律所实习,但是这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整体比较闲,因为“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同学上手也不太容易,重要工作也不太可能马上就分配给实习生”,不过他认为“这也是必经阶段,一旦在基础工作阶段受到了律师的赏识,那么重头戏可能就会随之而来,这也就相当于把正式工作中可能犯的错误提前了,免得以后闹笑话”。
提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方兴嵩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研一刚去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实习时,起草的第一份劳动仲裁申请书被律师改得面目全非,他觉得“自己当时特别丢脸,学了四年法律,连个文书都起草不好”。而课堂上是没法教会他写出一份即不失专业水准又能让当事人看得懂的仲裁书的能力的,只有靠实践。
研二在读的田轶在海淀法院实习两周了。田轶告诉记者,尽管刚开始在法院的实习任务仅仅是订案卷,跟着书记员做庭审整理,很繁琐,也很累,但是他觉得,订案卷的过程也就是熟悉整个庭审流程的过程,而且通过实习他发现,做法官是一个需要口才的工作,要见什么当事人说什么话,如果碰见当事人,他也会很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言辞,“避免因为自己言行不当影响了法官判案”。
而这些,也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把可能犯的幼稚错误提前,是实习的重要作用。不过,对于那些并不准备为学术献身的法学院学生来说,实习更意味着能找到好工作。
刘伟(化名),清华大学2006级法学硕士。一直在忙学习的她,研二下半学期才开始找工作。由于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她最终选择了延期,因为“没有实习经历就意味着没有任何优势”。
陈永(化名),北京大学2007级法律硕士,研一开始就在一家电信公司的法务部实习,如今也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不过好在他实习的这家公司承诺会录用他,因为面试其他地方屡屡“被鄙视”,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要“坦然接受实习那家公司,不想再折腾了”。尽管他心有不甘,但这已经足以让他的同班同学羡慕了。
从陈永和刘伟的经历来看,在就业形势不那么理想的情况下,通过实习找到工作不失为良策。
这也就意味着,法学院的学生们如果想要在毕业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学习两不误,因为很多地方还是关注GPA(平均绩点)的。
田轶告诉记者,法职协调研部也正在做一份面向用人单位的问卷,了解未来法律人们在实践中欠缺那些能力,然后着重安排协会的相关活动。
针对“市场”需求打磨自己,已经成了未来法律人不得不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