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界怪侠向非法劳动仲裁庭叫板
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何以屡屡在庭上让对方的大律师一筹莫展?这个以承接劳动争议案件为主要业务的代理人,为何敢长期与劳动争议仲裁庭“势不两立”?其看似最原始最简单的市场拓展策略,缘何难以让人模仿复制?其业绩飙升的秘诀,引来当地诸多同行的侧目
律界怪侠杨道成
□本报记者张仲民发自湖北十堰
杨道成驾车驶上车城西路主干道时,河对岸农民工集体宿舍楼前仍然有向他挥着的一双双手,他一脚刹车,再次向那里挥挥手,心里感到很温暖。
杨道成告别车间、硬着头皮闯进该市五堰法律服务所时,他没有料到会这么名利双收。
与非法劳动仲裁庭叫板
2001年4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杨道成取得《法律服务资格证书》,办理了执业证。
在此后的两年里,只有初中文化、缺乏人脉关系的杨道成,却在当地红得发紫:跻身全区同行前三甲,业务收入超过当地律师的平均水平。
难道是劳动仲裁机构有人给他介绍案源吗?采访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期间,他竟然跟当地一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
原来,1998年,湖北省有关方面在该市的某大型国有公司设立了劳动争议仲裁庭,专门承接受理该公司所属各专业厂的劳动争议。于是,数年间,该公司数万农民工的劳动争议申诉无门。杨道成第一次打自己的劳动官司,就因此而败诉。
杨道成质疑这个仲裁庭的合法性,就开始思索如何跟它叫板、博弈。
这个过程,就是他首先给打工者“传授内功”,然后与打工仔合力,采取“分进合击”之策,步步为营。他把打工仔培训得像自己一样清楚、客观、冷静,不仅要让打工仔知道自己的权利,也要知道如何面对、如何交涉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期间,人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农民工来到该市公园路这个仲裁机构,先是很谦卑地咨询,碰了钉子后,马上翻脸:到底是非法机构,还真的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有的人当场掏出手机往武汉方面打电话:你们为什么设这种非法的仲裁机构,与单位合谋侵害我们农民工权利?
对方一见这阵势,知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连忙换了一副面孔,该立案马上立案,该调解立即调解,圆满依法解决。如果不这么做,连立案都没门。
这一招“扮猪吃虎”、“围魏救赵”之策往往很奏效,然而,该仲裁庭也不甘心,终于弄清楚了这些农民工之所以这么“强”,都是杨道成在背后撑腰、代理。
于是,由该仲裁庭起草、盖上该企业公章的投诉信,在2003年春季的一天,摆到了该市市委主要领导的案头,帽子扣得很大:煽动职工告状、破坏社会稳定。于是,杨道成受到主管部门的调查。
可调查组发现,杨道成不仅没有信件中所述的违规行为,而且在每一份“接待笔录”都明确告知对方:若遇非法刁难,只可以依法争辩,不得有打人、砸东西、妨碍秩序、群体上访的行为,否则即拒绝代理。
调查组做出客观的调查结论,杨道成的小船驶过险滩。见对方“大牌已经下了”,杨道成开始反击:将该企业非法设立仲裁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写成详细的书面材料,逐级向上级部门和新闻单位反映,引起高层重视。终于,2004年4月底,湖北省有关方面撤销了这个不合法的仲裁庭。
代理人赢得“常胜将军”
打工者在法庭上面对单位时,已经形成的被管理习惯,左右了他的心理,因此,需要他的律师提供独特的法律辅导和心理辅导。
辅导的核心,是让打工者明白法规,不提额外的要求;同时把自己的主张仅仅具体到经济层面,避免意识形态宣传与现实落差所产生的激愤。
因此,杨道成储备了充足的劳动法规资料,其熟练程度超过大部分律师、法官乃至仲裁人员。
杨道成从第一次打自己的官司,就设计了一种模式:既扮演自己同时扮演对方跟自己抗辩,对方会把事实说成什么、会用什么依据来反驳自己、糊弄自己?因此,他把所有的可能都预计到,直到用“这个我”把“那个我”打败。这个自我训练,使得他比同龄人更加客观、冷静。
杨道成在接待当事人时,往往让打工者扮演自己单位的领导,拿着杨道成为他们准备好的台词,对打工者打官腔;而他来扮演打工者,像打扑克一样递过去一个个文件进行反驳,那效果,只有业内人士才看得出来。
“为我的工伤案件准备请律师时,我跑了很多律师事务所,从这些律师事务所出来时,我因为没记住律师的话,就很自卑,想放弃;而从杨道成办公室出来时,我感觉很自信,于是就请他代理。”谭山镇农民工梁检成说。
打工者自己熟悉了全部的法规、权利依据以后,他就会克服自卑心理和激愤情绪,因此,提出的要求就会很明确、具体、无可辩驳。“这种理性的力量,使对方律师想辩论也无从下嘴,一筹莫展。”
更重要的是,这种明确的要求与裁判结果的相一致,时间的积累,就使得代理人赢得“常胜将军”的美誉,形成良性循环。
保持兄弟伙关系
而数年间始终如一与打工群体保持的“兄弟伙关系”,又为他这种美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由于最初的业务实在太少,他早上5点钟,穿上牛奶公司的工装,骑上自行车,挨家挨户送牛奶;到8点半,赶快换上西装,到法律服务所值班;下午6点,他又换上夹克衫,骑上自行车,跑到一个个单位的农民工集体宿舍,跟他们聊天,咨询。
如今,他已经为近八千名打工者提供了法律帮助,他自己也名利双收,从早期的租住石棉瓦房,到租楼房、买新房、买车、在高档住宅区购买第二套新房。
纵然如此,他仍然一有空就往这些打工者集体宿舍跑,这个城市各个山沟里,分布着众多的大型企业,每个厂区也都有农民工集体宿舍,都留下了他与工友们的身影。“杨哥这人让我们信得过,不管他混得多么牛,他都不会‘假’(当地话‘虚伪、傲慢’的意思)。”丹江口库区的农民工柯昌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