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解难题,为社会添和谐
本报讯(记者郭世锋通讯员刘燕)阳光的明媚,可以温暖心灵;阳光的通透,可以涤净尘埃。长清区法院围绕“阳光服务型人民法院”建设,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努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社会增添和谐因素,将司法的阳光播撒于民心深处。
阳光服务最能展现司法人文关怀、最具亲和力。在长清老百姓中,流传着一段“最好的白菜和柿子送法官”的故事。金秋季节的一天,法官侯永到万德一山村做调研,不远处传来一位老大爷急促的喊声:“您忘了?俺是那起案件的被告邵兴生啊,多亏了您,那起案子处理得挺好,双方也和好了。
跟俺走,俺给你找最好的白菜和柿子吃。”原来,老汉是一起相邻纠纷案件中的被告,在这起案件中,原被告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因双方年龄大、矛盾大、法律知识欠缺,曾接二连三地到法院要求做不必要的现场勘验,连双方律师都无计可施。主审法官除向老人们耐心解释外,还做律师的工作:“当事人年龄大了,法律法规懂得少,一时半会儿也解释不清。虽然没必要,但我们多做一次勘验,他们就多一份放心。”在主审法官的说服下,法庭和双方律师三次勘验了现场。最后,双方对评估结果欣然接受。
胸中怀有大局,努力融入地方发展洪流,社会信任的人脉就会聚拢蔓延,阳光服务就会深入人心。长清某公司是当地年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去年因为加工承揽合同与被告河北一公司发生纠纷并诉至法庭,诉讼标的额达160万元。对于这起案件能不能尽快审结,员工议论纷纷。为了减少企业的诉讼成本,主审法官在案件接手的第二天即赶赴石家庄,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保全的过程紧张、艰苦,仅查询工商登记,办案法官就跑了100多公里路。在法官的努力下,被告同意“坐下来谈谈”,并很快达成了庭前调解协议。此后,办案法官再赴石家庄,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将100多万元划拨给原告。
该案从立案到审理终结,仅用了三周,打消了原告的担心,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一张笑脸相迎、一把座椅暖心、一杯茶水润情、一颗诚心为民。”长清区法院用阳光般的热情服务使当事人负气而来、顺气而归。2000年,刘某的儿子受郝某雇佣修车时,因大架倒塌被砸死,经司法所调解由郝某支付死亡赔偿费2万元,但最终没有落实。刘某于是诉到马山法庭,法庭做出了维持2万元赔偿金的判决,但被执行人郝某因颅骨骨折丧失劳动能力,其妻子也体弱多病,生活贫困,根本没有赔偿能力。
执行局干警考虑到刘某的实际,联系双泉镇政府、民政局帮助解决困难,最终由济南红十字会解决了其孙女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老人不再上访。长清区法院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诉讼利益问题作为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不断完善和落实信访奖惩机制,设立了信访工作奖励基金。同时,对信访工作不力和因方法不当引发群众不满而信访的案件承办人,通过在个人业绩档案中扣分、通报批评等形式给予惩戒,使信访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涉法信访案件结服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