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升级成本转嫁消费者?谁该为此买单
油品升级时间表未出,加价方案就已出台,引得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9月12日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油品升级步伐,“在2017年底前,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9月18日,环保部正式发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五阶段标准。并指出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实施与油品供应密切相关,国五标准全面实施日期为2018年1月1日。
当业界刚刚为国五车不用再喝国四油松了一口气时,9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即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将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对油品质量升级实行优质优价政策,由使用者负汽柴油大气污染的主要责任。
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表示:“企业设备升级改造成本很大,让企业完全消化掉不可能。由政府出钱承担也不合理,毕竟13亿人里有车的是少数。污染者付费,多用油的多承担,这是最后确定的原则。”
我国油品标准过低是个不争的事实,成品油市场是选择性地同国际接轨,所谓价格“接轨”而油品质量不接轨。“花最贵的钱,买最差的油”是消费者对当前我国油品市场的戏谑。
此次油品的“跑步”升级,显然是顶层政策的倒逼和大势所趋的结果,厘清责任是关键。对于治理大气污染,从政府到生产者再到消费者人人有责。一直以来,油品升级滞后的很大原因是成本上升所导致的利益博弈,问题的纠结点就在于以何种方式来消化这部分成本,以何种比例来分摊这部分成本。
有人作出了测算,当油品升级分步实施之后,消费者将承担百分之七八十上涨的成本,企业自己消化百分之二三十。尽管“污染者付费”是国际通行的资源能源领域法则,但这符合中国国情吗?究竟谁该为油品升级买单?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升级产品,提供优质新品,本该是一个正规经营的企业的基本责任。产品的升级完善,本该是自身发展的主动诉求,将企业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中,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如果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由于引入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油品升级理应成为企业优化管理、控制成本的机遇。试问每次汽车产业排放标准的升级,都是谁负担的成本?汽车企业都将成本转嫁给市场了吗?显然不是。为何油品企业没有质量升级的压力和动力?升级的前提还必须通过强行消费者承担大部分成本来推动?
其次,中石化等三大油企是油品生产的主要厂家,作为国有企业,他们享受着国家相关补贴和政策优惠,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双重特点。面对环境保护的社会问题和油价上涨的民生问题,三大油企理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主动承担油品升级带来的成本的增加,这是国企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另外,成品油升级是为了改善大气质量,事关重大公共利益,政府为何就能袖手旁观呢?早有人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将石油特别收益金的一部分返还给企业,用作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尚未全部到位的成本,而不是将主要责任都转嫁给消费者。以“为人民服务”为执政口号的政府,在政策博弈中倘若多看看民情,多听听民意,也许会更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