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狂欢刺激消费:莫让节日变“劫”日
又是一年“双十一”。据报道,11月11日零点刚过,仅用6分7秒,天猫支付宝交易额就突破10亿元,第一个1小时的成交额就达到67亿元。业界预测,今年天猫与淘宝“双十一”销售额有望超过300亿元,期间快件量将突破4亿件。
不少网民指出,“光棍节”变身“购物狂欢节”是电商为了促销而制造出来的一个噱头,但客观上也刺激了消费,实惠了网民。不过,在历次“双十一”狂欢中,也屡屡曝出网页打开慢、先提价再打折、无法付款、送货速度慢等弊病,说明当下的网购环境仍有待优化。只有监管更给力,商家更自律,网民才能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双十一”这一节日才不会变“劫”日。
“双十一”狂欢刺激消费
微博用户“IdeaCynthia”说:“双十一的上午,就在这样的忙碌中过去了,貌似快递大哥络绎不绝地进出。哎,我的同事们,荷包犹存?”
有网民认为,消费者在“双十一”这一天齐聚网络,奔着商家看似可观的打折和优惠,疯狂“血拼”。这种热烈和狂欢,对于刺激消费效果显著。
也有网民指出,从纯粹的卖货渠道到打造品牌的平台,“双十一”是非常成功的人造节日,有赖于消费者生活模式与购买习惯的改变。未来的电商发展关键并不在于噱头或营销形式的多元,而在于以质量与服务造就的用户体验提升。
警惕网购消费陷阱
微博用户“陈雅兮”说“简单统计了一下,淘宝双十一:1、抢的人太多了;2、卡到付不了款;3、网页慢看个图老半天;4、总是出现系统错误;5、价格没有什么变化。让我非常之不开心。”
网民“时言评”说,当下的网购环境并不是那么成熟。电商的“暗战”、商家的策略甚至骗子的趁虚而入,“网购狂欢节”的短暂繁荣背后,往往伴随着各种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出现。消费者的权益受损以及不良的购物体验,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网民“李妍”说,造势过大的“双十一”狂欢,正在逐步降低电子商务行业整体的信用度。恶性的价格战,很多时候变成一场损人不利己的闹剧:有商家先提价再促销,价格促销“雷声大雨点小”,一些厂商借机放出存货;还有一些店铺售卖的商品超出存货量,却依然在销售;加上网络交易暴增后支付平台不堪重负,物流爆仓快递变慢递等问题频现。
让网购更放心更安全
署名“法治成都”的微博用户说:“今年的‘双十一’又来了。有关部门都要问自己一句:监管到位了吗?消费者诉求渠道畅通了吗?”
网民“曹鹏程”说,相对于网络消费的迅速增长,物流设施、移动电子商务、互联网支付体系、消费权益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速。这就需要宏观管理的果断作为。
网民“李光金”说,“消费时点”已然形成,要让热度“保温”,还有不少功课要做。一是扶持,做大网购市场是必选项,前段时间“网店收税进入倒计时,年内将征收5%营业税”的传闻曾引起广泛关注,数以百万计的网店经营者靠微利生存,需要财税政策的更多“让利”;二是配套,线上拼价格,线下拼体验,解决“快递不快”应该革除目前物流行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物流成本,解决递送“最后一公里”难题;三是规范,一年一度网购节,商家要少一些温柔陷阱,用货真价实深度“捆绑”客户,监管部门、消费维权机构则要跟上节奏和变化,细化网购维权细则,丰富维权途径,方便“买得来”的同时也能合理“退得去”,为消费者营造更安全放心的网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