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举证责任倒置打开低成本维权之路

  消费纠纷中的举证难,一直是困扰消费者维权的难题。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顺应消费者的呼声,首度引入举证责任倒置的理念,是《消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千呼万唤的法条终于在新版《消法》中出现,这对进一步改变消费者和经营者在消费争议解决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的地位不对等、举证责任分配不公平的现状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见,举证责任倒置将大大降低消费者的举证难度,降低维权成本,也将鼓励消费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更多的消费者可能因为这一关键性条款的设立在维权实践中得以品尝更多的胜利果实。

  举证责任倒置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针对当时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医疗事故引起的伤害赔偿问题等案件,如果沿用旧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对受害者显失公平。因此,法官们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根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借助法律赋予自己的司法自由裁量权,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加害人承担。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了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几种情况,但其中没有涉及消费领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识之士要求将举证责任倒置之原则适用于消费争议解决过程的呼声日趋高涨。何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一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旦发生纠纷,无论是在财力支持、信息占有,还是气场威慑、资源调动等方面,消费者一般都不占优势。消费者在纠纷解决的举证环节常常表现为举证艰难、举证不力甚至是举证不能,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正当合法诉求的实现。特别是随着企业的兼并重组、垄断行业的久攻不破、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和服务的大量出现,消费者面对更加庞大的对手和更加高深的技术,如果依然实行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消费者维权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别的且不说,一笔不菲的鉴定费用就足以让斗志昂扬的消费者放弃维权而乖乖地与经营者签定城下之盟。

  为了突破消费维权的举证困境,在新《消法》颁布之前,一些地方先行做出了尝试,并将这些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有的地方在颁布的实施《消法》办法等地方法规中,明确规定“难于检测鉴定的由经营者举证”。新《消法》在此基础上将这些颇具新意的地方立法进行了拓展延伸,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以全国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界定,意义确实非同小可。

  当然,举证责任倒置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并非所有的消费争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适用,因此新《消法》对此也做了一些限制,其适用范围被限定于耐用商品和带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并将适用的时限严格限定在“商品或服务交付的6个月内”,这一方面是因为耐用商品和技术性服务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消费者举证最为困难,也最需要举证责任倒置;另一方面,如果适用该原则的范围过大、时间过长,也对经营者不太公平。

  鼓励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无非两个办法,一是提高维权收益,二是降低维权成本。如果说惩罚性赔偿提高了消费者维权的收益,那么举证责任倒置则是降低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举证责任倒置与惩罚性赔偿堪称最佳黄金搭档。可以预期,随着新《消法》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消费者的维权成本降低后,会大大激发起消费者的维权热情,让他们勇于维权,乐于维权,而消费者维权的战绩表也将会因为这一举证方式的适用而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