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食品安全追问“底线”

  在人们还没有从“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惊恐中回过神儿来的时候,又出现了国内名牌食品企业“双汇”大量使用“瘦肉精”猪肉制作肉制品的丑闻,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多年来持续不断出现的毒月饼、地沟油、硫磺薰木耳、有毒蔬菜以及尽管危害并不那么大的增白面粉、各种虽无害但也无益的食品添加剂等等令人作呕和心悸的食品、饮料……

  新中国下大功夫解决了百姓的温饱,对全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刚吃饱,却又冒出了食品安全问题。不光是黑加工点,大企业甚至名企也屡屡出丑;农民销售的农副产品往往自己是不吃的,自家吃的是单独种养的;城里不少有条件的个人和单位包地种养“无公害”的农副产品,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日常生活何以面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食品安全有关生命和健康,对于“瘦肉精”之类的事儿,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曝光”、“严打”、“判刑”乃至“死刑”这样的词儿,但是,稍稍思忖一下就会知道,相比那数不尽的生产经营者、那么多的流通环节,那记者才几个人啊,那监管机构、监管人员才有几多呀,更甭说还有个作为不作为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是无能为力,防不胜防。就是在发达国家,生产条件好、标准高、法律健全、舆论监管十分有力,仍会不时地冒出“毒油”、“疯牛肉”、“毒奶酪”、勾兑“化学饮料”等丑闻。看来,严格的监管,虽然是绝对必要的,但正如有关分析所指出的,有些事情并非“严上加严”就能彻底解决,而是另有原因的。分析引用有关社会学家的见解说,人类的社会生活,应有着某种底线。这种底线比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模糊,却比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更为坚固,更具有永恒性,更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在有些方面,“传统”和“保守”还是必要的、有益的。食品行业频频发生的一些现象,不能仅仅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伦理问题,那是对社会生活底线的冲撞,如果社会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一种抵制这类不法行为的广泛的“约定”,没有“守夜人”的铁面无私和勤勉敬业,那就意味着社会生活底线正在被腐蚀,搞不好事情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形成底线崩溃,法制沦为虚设。

  诚哉斯言!由此,我们还想到,我们每个消费者其实都是社会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经营者,如果不是直接参与,也会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当我们自己或自己身旁有违法、违规的人和事儿,你是否能舍弃短期的、狭隘的、私情的利益,从社会责任的角度,从自身做起,从身旁的人做起,予以指出、纠正或者举报,如果大家都做不到,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社会的这种“底线”就会岌岌可危,正如前几年社会有过的对“诚信”的讨论,虽一度唤起过人们的良知,但似乎一阵风刮过,又几乎再无声息。

  还有,作为消费者,是否在消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一下消费习惯,不追求时髦、刺激,甚至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抵制潮流。说到底,吃东西,主要是吃营养、补充热量,而不只是品味道、看颜色,在吃的问题上,回归自然,质朴一些为好。不客气地说,有些时候,正是消费者的无知和短视,才助长了一些“好看”、“好吃”但却不利于健康的食品的热销,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社会的“底线”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来日方长,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大众从观念到行动的持久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