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快速增长势头,前三个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10245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683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顺差大国。招致一些逆差大国如美国动辄以此为由,频频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或干脆粗暴地施压人民币升值,以减少日渐增长的逆差。实际上,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挑起贸易争端及施压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国际间收支不平衡的根本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导致资本、人员、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流动重组,主要体现在国际产业大转移。它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多种形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力军,为获取利润积极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吸收FDI从90年代初的5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1年的886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引资比重从1998年的47%提高到2001年的55%,而保守估计中国FDI已超过5000亿美元。
而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到问题不少:1、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下降及就业率下降。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分包,本土只留核心技术部分(高附加值生产部分),把精力用在技术研发及品牌打造上,形成“虚拟制造”,国家出现制造业空心现象,造成失业问题加重。如耐克公司除核心的气垫系统外全由外部提供,阿迪达斯已有95%的制造环节移致其他国家。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相应地,其制造业产值不断下降,占GDP比重由二战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业比重由最高时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美国制造商会就指责“中国制造”使美国失去大量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的这种抱怨情绪为政府挑起贸易争端打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2、造成国际间贸易失衡。由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销售改变了贸易流向,特别是8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控制高端生产,而把边缘产品生产分散到世界各地,之后返销加以组装,销往本地及世界。但子公司的业绩并没有计算在出口之内。据统计,1998年美国子公司在海外生产高达2.4万亿美元,而美国本土企业出口只有9330亿美元,不足海外子公司销售额的40%。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目前公司内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而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有近一半是跨国公司内贸易,如美国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产品转移占美国总进出口额的1/3以上。
在中国,跨国公司经营形成大量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按贸易国统计贸易收支易造成顺差。正如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所言:“10多年来造成中国出口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西方跨国公司有意采取的外购战略”。2001-2004年,外资企业对美出口平均增速高达30%,从2001年的299亿提高到2004年的823亿,占中国对美出口的55.3%提高到65.8%,与此同时,外资顺差从183亿美元提高到589亿美元,占中国顺差的比重从65%提高到73.4%。1994-2004年,中国出口额增长3.9倍,其中65%是外资贡献的。如2004年,天津314家外资企业出口99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仅占总额的0.2%。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贡献87.3%。出口增长量中占97%。可见跨国公司内贸易及产品内贸易,一方面赚取大量利润流回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返销造成的逆差让出口国“背黑锅”。
同时,笔者认为贸易收支失衡不能作为衡量经济景气的指数。原因其一,贸易国统计法有其先天弊端。贸易国统计法统计出的巨额贸易失衡无法反映国际投资改变贸易流向的现实,如无法反映跨国公司海外销售和子公司出口迅速增长的现实,无法反映跨国公司关联贸易,无法反映跨国公司利用品牌优势,采用生产外包(包括“贴牌制造”)等形式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去年我国出口60亿双鞋,177亿件服装,这些产品大多是靠“贴牌制造”出口的。其二,无法改变“头脑产业”“躯干产业”分工的现实。一个产业按价值可分为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加工组装、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等增值活动,总和构成价值链。其中研究开发、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是运用大脑的“头脑产业”,它居价值链中的上游是大头,由发达国家占有;而生产制造、加工组装则是运用手脚的“躯干产业”,它居价值链中的下游是小头,由发展中国家占有。跨国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巨额利润流入发达国家,使富者更富,这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上表现特别明显,如WANDA无线鼠标是罗技公司产品,在美国售价约40美元,产地中国每只只赚3美元,负责营销的公司在美国,那里450名员工的薪水比中国苏州装配厂4000名中国工人薪水总和还高很多。其三,贸易失衡对各国影响不一。巨额贸易逆差对某些发达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可持续的,如英、美等国对外贸易有巨大逆差,但经济运行良好。美自1970-2004年有31年是逆差,特别是1992年以后累计逆差高达3万亿美元,经济保持10年繁荣,经济增长速度平均高达3.6%。英国经济增长在2003、2004年也是欧盟里表现最好的,达2.2%、3.1%,逆差分别达862亿美元、1164亿美元。正如200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所说“双边贸易逆差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也不是衡量双边贸易利益关系的好指标”。
大量历史经验证明升值出超国币值对平衡外贸作用有限,如日本自《广场协议》以来,日元大幅升值,从1985年的238升到1988年的128,但美对日逆差反而从461亿美元增加到517亿美元,1995年日元曾升值到80美元左右的高点,但当年逆差仍高达591亿美元。
德国2002-2004年欧元升值39%,德国顺差反而增加610亿欧元,美对德逆差从2001年的290.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58.5亿美元,增长近60%。美国2002年以来美元大贬值,但这两年美国逆差却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
美国前国务卿库柏一针见血地说:“美国贸易逆差是全球化的结果,而且是可以持续的”。
美对华逆差只占其总逆差的很小份额,没有采取措施消除其全球逆差,却贸然施压人民币升值以平衡贸易,倒是颇有些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