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黄静维权案走向光明?

  女大学生黄静与电脑巨头华硕之间的维权风波,近日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1月10日晚间,黄静于石家庄面对媒体,在投给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立案调查申请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因消费维权而付出巨大人生代价的年轻女性,终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面前。

  2006年初,黄静购买了质量不合格的华硕笔记本电脑,在送修过程中,又发现对方使用了测试版的处理器,于是向华硕索赔500万美元,欲成立反消费欺诈基金会。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她和她的代理人却因此被控敲诈勒索,并身陷囹圄长达十个月之久。直至2007年11月,检察机关才做出“不起诉决定”,还了黄静以清白之身。今年6月,黄静向检察机关申请国家赔偿的要求也进入了确认程序。

  消费者想要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结果却被关进了牢狱。华硕本想把一场风波扼杀在风起之时,没承想时隔两年之后忽然波翻浪涌,盖子再也捂不住。如果有心人仔细推详华硕维权事件的前前后后,难免会心生感慨。而最难以排解的,当是此案所引起的困惑: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这种颠倒黑白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又怎么会演变成如此不堪的结局呢?

  如果分析华硕维权案中的权力结构,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博弈三角形,即消费者、商家和执法机关。消费者手中的砝码是华硕的欺诈证据,但华硕却掌握着消费者难以比拟的社会资源。原本应该处于中立位置的执法机关,不知因何缘故卷入了这场民事纠纷,遂让这个博弈结构彻底失去了平衡——警察出现了,黄静被捕了,华硕暂时赢得胜利,不仅彻底封住了黄静的嘴,还让所有意图维权的其他消费者噤若寒蝉。许多人都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是,正当黄静在看守所里斯人独憔悴时,另一个博弈者神奇地出场了。据《北京青年报》10月28日报道,2006年7月,律师在探视黄静时告诉她,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有一些专家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了,说如果判他们有罪,就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侵犯。没有人知道,是不是这些专家的表态彻底改变了案情的走向。从那之后,黄静的案子一步步走向光明,最终她重获了自由和清白。

  人们有理由为这个光明的结果感到高兴,但是,同样有理由为黄静维权案中的不确定性感到心悸。华硕前后三次向公安机关报案,前两次都因理由不充分未予立案。第三次报案后,公安机关出动了“十几名刑警”。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检察机关两次因证据不足将案子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但在一年多之后才做出不起诉决定。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黄静是否涉嫌敲诈勒索始终不曾厘清,消费者的悲情结局能否改变始终难以预料。很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告诉大家,到底是什么力量让黄静摆脱了冤狱,因为受惠的并不仅仅是黄静一个人,实际上,所有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正义也因此得到了呵护。人们很有必要向这一神秘的力量致以敬意。

  在黄静维权案中,执法机关扮演了尴尬的角色。需要追问的是,在执法机关的不适当介入中,华硕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黄静的律师指出,华硕人员在报案过程中,有意隐瞒了华硕方面使用测试版处理器的事实。如果真是华硕方面的误导,让公安和检察机关一度做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华硕有关人员不仅涉嫌陷害,还有伪造证据和妨碍司法公正的嫌疑。而这个问题,比使用测试版处理器更为严重,更值得执法机关加以查明。否则,法律岂不成了商业机构手中随意揉捏的面团?

  人们常说,真相终究会大白。但从黄静维权案中我们看到,真相大白并不是必然的和顺畅的,而是需要一些至关重要的推动。这种推动有可能来自全国人大,有可能来自舆论的持续关注,也有可能来自黄静及其家人坚忍不拔的努力。在消费者始终处于劣势的环境中,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陷入黄静的不幸,只有所有的人都站出来大声争辩,才可能让那些不法商家低头认错,并为他们的作奸犯科、罗织罪名付出代价,才能让诚信和公正得到捍卫。

  公道不在家中,而在争取公道的路上。站在华硕对面的并不只有黄静一个人,还有一个庞大的渴望公道和正义的群体。难道这还不足以让华硕改弦更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