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五个因素
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自然资源条件。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客观条件。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各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发育规律,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自然资源条件。而自然条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可见,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利用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大小。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阶段,农业生产过程只能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农业生产过程就不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利用自然的过程。生产力水平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而且还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3、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会逐步提高,城乡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会反映在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上。需求变化通过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4、人口。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有计划的人口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反之,人口盲目增长,就会出现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情况,农业生产必然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
5、体制和政策。经济体制不同,对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农业生产结构会受到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单位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往往表现出既不能充分发挥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又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结构往往容易做到发挥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政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同样的体制下,政策不同,农业生产结构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受以上各项因素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农业生产结构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
附: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中资源配置的反映。农业生产结构的状况如何,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影响农业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农业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相对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把这些资源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不同的资源所适应的农业生产部门和项目是不同的。如果农业生产结构同本地的资源禀赋相适应,就能充分利用资源并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不但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会破坏生态平衡。
2、影响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物质技术装备、资金、技术、信息等社会所创造出来的生产条件。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同农业生产结构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以劳动力为例,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和项目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数量不同,而且它们在利用劳动力的季节上也不相同。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部门或项目。否则就会造成劳动力使用上忙闲不均的现象,甚至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它社会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
3、影响农业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能否顺利进行。农业内部各部门、各项目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相互利用关系。例如,种植业提供的各种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和畜力,并能充分利用种植业的各种副产品;林业的发展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而且还可以保护和改善农牧渔业的生态环境;等等。农业生产结构如能适应和促进这种关系,就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果割断或者削弱这种关系,就会造成相反的结果。
4、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能否按比例得到满足。农业生产结构决定了农产品的供给结构,这种结构能否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关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结构是否合理,必然会通过市场需求来检验。如果农业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一方面农业的基础作用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农产品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所以,农业生产结构还关系到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发挥,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