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广州市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现状、思路与措施

  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农业和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仍有许多棘手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尤其是我国面临加入WTO,广州的农业能否承受这一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州的农产品流通与市场的发育程度。

  一、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农产品流通业发展以体制改革、市场建设为重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导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市场数量增加,布局日趋合理。至1998年,广州市共有专业批发市场29个,综合批发市场65个,市区室内肉菜市场187个共34.54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产地市场——中心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三级市场体系,已基本能满足市场交易发展的需要。二是流通组织结构多元化。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在市场建设、市场组织、市场管理、市场经营等方面已基本放开,呈现出多种形式,如街道、村委会出资、出地建设,工商部门管理,双方按比例分成;国有公司或民营企业出资租地建设、管理并收费,并以企业名义向工商、税收部门交纳税、费;政府征地建设,工商部门管理或者政府征地建设,企业管理、收费,并向工商、税收部门交纳税、费等;另一方面在集体、私营等购销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形成国有、集体和私营等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竞争的局面。三是市场硬件设施环境改善,市场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电子屏幕报价、防火自动喷淋设备及电视监控设备开始进入许多市场,有的甚至实施电脑联网进行资料管理。五是流通能力显著增强,中心市场的作用加强。至1999年全市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达到215.3亿元,成交量居华南各地区之首。同时黄沙水产品交易市场、天平架水果批发市场、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中心市场的崛起,扩展了市场的集散功能,有效地稳定了市场的供应。广州日益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贸易中心。

  广州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广州鲜活农产品的运销基本上依靠个体专业户。不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由此影响到:一是使得政府难以规范市场,实施宏观调控,难免出现“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二是小流通加大了交易成本,最终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价格提升幅度过大;三是绝大多数个体运销户缺乏经济实力,难以组织大批量农产品跨地区远距离运销,削弱了广州农产品开拓外地市场的能力;四是广大农户仅靠细小分散、流动性大、功利行为明显的个体专业户去解决销售问题,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

  第二,批发市场建设失控,市场管理滞后,流通秩序较乱。1992年起,广州推行“谁投资、谁得益”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市场建设,但在下放市场建设审批权的同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协调、管理、监控机制,政出多门,缺乏市场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造成盲目上马、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突出。短短几年间,广州农产品批发市场从场地不足,发展到空壳市场出现。一方面,自发形成的批发市场交易火爆,但这些市场多是低档次的棚架式临时性批发市场,同时由于多处于市区繁华地带,发展面临场地限制,并与城市发展和市容建设发生冲突,成为广州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目标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批发市场的大量出现使交易量分散,高规格、上档次的永久性批发市场无法吸引到足够的交易量,在发展中举步艰难。同时,广州农产品市场管理滞后,占道经营、强买强卖、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等现象难以杜绝。

  第三,体制弊端仍未消除,体制改革尚需深化,思想仍有待解放。农产品流通中的分类流通、纵向流通和分段流通的体制特征仍未完全消除,造成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产销脱节以及流通和市场管理上的多头管理;针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市场,在具体政策执行,甚至执法过程中有明显的身份歧视,对国有、集体性质企业组建起来的市场宽,对私有企业组建的市场严,甚至故意刁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信息服务滞后。一方面,政府生产和流通管理部门过去对市场信息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广州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足,市场分割明显,价格集中形成的机制尚未形成,现有批发市场所生成的价格信号对刺激资源的市场配置功能十分微弱,使得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相当部分农户未能及时获得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导致农业生产时常出现“价好时一拥而上,价贱时一哄而散”的大起大落现象,不利于农户收入增长,也不利稳定生产和流通。

  二、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及重点

  广州市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制度变迁。在宏观层面上,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微观层面上,构建高效的批发市场组织体制,并通过批发市场带动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加工程度等。促进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的重点是三大版块的配合与协调,即: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批发市场的市场中枢作用,发挥市场企业化中企业的管理作用;提高农民(农业生产者)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政府应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直接经营、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完成界定和实施产权、制订和维护市场规则等政府的“本来”职能;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通过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审批市场用地、政策优惠等措施来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以达到政府的有关政策目标。

  政府在操作中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准则:第一,在产权明晰化的条件下,行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对他进出市场有着完全的选择自由,即任何人均不能强制行为人进行非自愿交易。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行为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第二,竞争结果应受到保护。即行为主体必须对其自由选择的后果承担完全责任,使收益与风险对称。第三,在经营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体系能为行为主体的自由选择提供信息和激励,并自发地协调他们的理性选择行为。第四,政府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司法制度界定和保护产权,并提供制度服务。政府所进行的“供给主导型”变迁及对目标模式的推动,不是去取代市场,而是提供有利于市场运作的服务。与此同时,政府也有必要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并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失灵”现象。

  (二)发挥批发市场中枢作用。

  一是构建批发市场的微观组织机制。我们主张批发市场采取“市场企业化”的组织形式,并实行股份制。为了保证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有效实施,政府可以以股东的方式出资兴办大型批发市场,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既有利于解决组建批发市场的资金约束,又丰富了政府调控市场流通的组织资源,同时也避免了政府的对市场的行政干预。二是建设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一体化组织体系。其基本思路是以经营批发市场的企业为龙头,一方面向生产领域延伸,将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及储藏、保鲜、运输等环节联为一体,实行前向流通一体化;同时与家庭经营的农户及其他运销商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另一方面向消费领域延伸,将批发、拍卖、零售、直销、运送等环节联为一体,实行后向流通一体化。同时与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通过合同关系形成协约一体化。三是加强批发市场软、硬件现代化建设。农产品市场的软件建设方面,主要是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市场法规,以确保农业市场的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规则:①市场的进出规则,严格进出市场企业和个人的资格审查,经营规模和范围、经营项目、进退场的程度和手续。②市场交易规则,保证公平交易、等价交换,实行交易货币化,交易场所计量器具、商品卫生检疫标准、批发和零售等都按规则进行。③市场监督和仲裁规则,为了协调和解决交易中的矛盾,需要市场仲裁规则,并设立相应的仲裁机构。农产品市场的硬件建设主要是市场基础建设,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流通基础设施,应支持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仓储设施,推广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和贮运水平,在满足本地需求与国内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增强产品的创汇能力。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建设还应特别强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产品流通,如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物流信息管理网络化、加工配送一体化等,从而建立高效运行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我们认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有四个问题需要得到特别重视: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起着关键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最有效途径。二是中介组织契约化。市场中介组织在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利,优化决策和管理,便利交易活动,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费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中介组织的缺乏和行为不规范依然是制约农民和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政府部门建立或分化出去的中介机构不仅没有为市场有效运行做出必要的贡献,反而在行为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政府的特征,可能成为阻碍市场正常运行的又一因素。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和发挥中介组织的正常作用,应把它推向市场,以契约方式组织其内部,并将其与农民、农民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以契约方式进行连接,从而保证其效率及作用的正常发挥。三是流通渠道多样化。其形式主要包括: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向生产领域延伸,通过收购优质的生产性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再通过生产基地连接千千万万的农户,实施“批发市场十生产基地十农户”一体化,从而把生产、批发、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结合起来;或者由批发市场中的批发商和中介组织与农户通过合同关系构成协约一体化;或者由农民自己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直接进入市场。由于批发市场的有效运作可以生成价格信号,并由此显现供求关系、生产者、经营者等的信息,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且众多的参与者将会形成较为充分的竞争,这会使农户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参与市场交易。

  三、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的措施建议

  l、为保证政策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广州市政府应在继续完善和实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前提下,逐步推行“保量放价”,全面放开农产品经营,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功能。

  2、鼓励由企业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建市场,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打破传统体制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揽市场建设、管理一切事务的做法,实现市场办、管脱钩,政企分开,促进了市场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对目前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市场应逐步向“企业管市场、市场企业化”的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个人、私营企业与集体、国有企业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以扶持和措育合作加工和销售组织为重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培训,这包括市场经济知识和有关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减少对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的限制。

  4、加速物流现代化进程。批发市场由于交易量大、辐射面广,对全局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应当把以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根据经济区域和农产品流向的要求,建立若干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通过现代信息系统与初级市场、零售市场以及国内外大型批发市场、期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开放式和运行高效有序的市场网络。

  5、推进期货市场发育。随着物流的现代化与批发市场的标准化、规范化及高级化,现货的对手交易将逐步让位于以拍卖和标准化合约为主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的进一步深化为期货市场的发育提供基础,以使远期价格的发现和市场风险的规避更具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以中长期合约为特征的交易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农民与市场在时空维度上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加强市场企业化进程中的前向一体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稳定的价格预期,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化进程中的后向一体化。

  6、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的风险基金。由于农业生产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威胁,因此在农业内部也应“以丰补歉”,建立风险保障的基金。如可从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避险基金。

  7、加强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建议市政府重新收回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审批权,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广州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重新划定一、二、三级批发市场,并规定其经营内容。其具体操作可以考虑:(1)在城市入口处建立或在已有市场中选择一级批发市场,市区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只能是二、三级批发市场或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2)不再允许大型运菜车辆进入市区;(3)规定批发市场必须无偿提供的服务,如蔬菜农药含量监测、仲裁等;(4)规定交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