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自然界中,不仅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应当科学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而且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也是有条件的。对可再生资源,如果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也会使其遭到破坏甚至枯竭。因此,必须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在自然承载限度内和确保永续利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争取以较少的农业资源消耗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牢固树立农业资源保护意识,建立激励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机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
提高农民素质,倡导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与成效。所以,应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改革完善涉农教育,重视学以致用;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能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文明生活方式。
加强农业资源综合整治,稳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成集中成片规范化生产和合理经营规模,推动耕地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建设,发展保护性耕作。依法治水管水,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逐步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结合各地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有机肥与化肥合理匹配,搞好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回收农用塑料薄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城乡衔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预防、控制和减轻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明确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或资金来源。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治理的政策和方案。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农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能力。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重视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的引进、开发、创新与推广工作。强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渗透,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健全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